陜南移民搬遷工程是陜西省委、省政府實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陜南地區“挖窮根、排險患”的治本之策。工程實施四年來,有效解決了陜南群眾居住安全問題,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保護了生態環境,深受群眾歡迎。
在移民搬遷工程中,商洛市鎮安縣先行先試,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辦法和經驗,對全省的移民搬遷工作有著很好的參考借鑒意義。
搬遷地區分類施策
鎮安縣依照“前三年重點實施避災避險搬遷、再三年扶貧搬遷、后兩年綜合搬遷”的思路,努力將十年任務在八年內完成,全縣結合小城鎮建設規劃,編制移民搬遷安置工作規劃,實現一次規劃、分年分片區實施。
移民搬遷工作開始前,鎮安在全縣全面開展調查摸底,建立移民信息庫,按照居住受威脅情況、搬遷能力、搬遷愿望,對移民戶進行分類管理,劃分五類,分別施策。對有搬遷能力的戶,積極宣傳政策,促使盡快搬遷;對有搬遷愿望、有一定搬遷能力的,實行住戶努力、親戚援助、鎮村幫助、部門扶持,解決搬遷資金問題,幫助搬遷;對低收入貧困戶,實行政府保障,建設25-60平方米安置房,采取共建或公租的辦法進行搬遷;對于無房的特困戶,實行政府兜底,實施“交鑰匙工程”安置,房屋產權歸集體;對愿意入住敬老院的,由政府供養。全縣對居住在高寒貧困區域的北陽山和永樂山片區(海拔1500米以上)實施整體搬遷試點,探索“統一建房、差異補助、整體搬遷”的模式,采取租賃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引導群眾搬遷。
創新管理方式
鎮安縣創造條件,加快公共服務產品建設,認真研究政策,保護群眾利益,改進服務方式,促進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生活,確保穩得住。
在安置點規劃上,鎮安堅持以建設美麗鄉村、美麗小鎮為標準,做到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美化,實現道路硬化、道旁綠化、供水安全、排水暢通、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收集、超市商貿便利和幼兒園、衛生室、文化書屋、活動廣場配套到位,吸引廣大群眾搬遷居住。全縣對100戶以上規模安置點,實行社區化管理,成立社區服務中心,使群眾不出社區,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組建社會化物業管理公司,按照“原籍管理山和林,社區管理房和人”的思路,從居住地房屋管理入手,積極推行以房定戶、以房管人的新型社區管理服務模式,開展了搬遷戶《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發放,明確了搬遷戶房屋產權,又為其創業融資搭建了平臺。將移民搬遷社區納入到城鎮社區同等管理,為搬遷社區配備保潔員、物業管理員、警務室,使移民小區干凈衛生、溫馨宜居。
在居住地,鎮安推行《農村社區居民居住戶口簿》制度,從居住地房屋管理入手,把城鄉低保、新農合、計劃生育等與人口和房屋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從戶籍上分離出來,做好搬遷、扶貧和社會救助政策的有效銜接,探索對貧困戶及就業困難搬遷戶的水費、電費、物業費等費用的政府補助制度,逐步實現搬遷社區物業管理社會化。
配建產業園區
在搬遷工作過程中,鎮安縣突出“以產定搬、以搬促城、產城融合”的搬遷思路,把產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群眾能致富。
在解決搬富不搬窮問題方面,鎮安縣提出要精準搬遷對象,增強貧困戶搬遷能力。全縣籌措2500萬元作為精準扶貧擔保基金,解決貧困戶搬遷資金困難。
在安置點附近,鎮安發揮優勢,建設農業園區和工業園區。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思路,結合區域主導產業,全縣建設萬畝烤煙、茶葉、魔芋、蔬菜產業園和東部環形核桃路、西部萬畝板栗帶,實施鎮云千畝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讓附近安置點的群眾就近轉變為產業工人。在柴坪鎮文家廟、米糧寺、石灣安置點配建石材產業園;在午峪工業園建設永樂鎮中合村安置點;在云蓋寺花園移民小區配建產業孵化園,一期已招商引進企業8家,二期12家,孵化園引進的刺繡、電子陶瓷、金剛石等加工企業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整個園區建成投產后,可解決搬遷戶就業3000多人,集中培訓后,分散在各家的刺繡工已達6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今年,鎮安縣在全縣推廣花園移民社區的經驗,為19個鎮、71個搬遷點招商項目68個65億元,使每個搬遷點都有企業引領。
除此之外,鎮安還緊緊圍繞中心村、集鎮優勢,按照“樓上住房、樓下商鋪”的思路,在云蓋寺鎮花園千戶移民社區、鐵廠鎮千戶移民和諧社區、永樂鎮栗園安置點等15個安置點,一樓建設商業街或商鋪,扶持搬遷戶發展農家超市、農家樂、商貿等產業。
統籌城鄉發展
鎮安縣堅持以移民搬遷為載體,把城鎮建設與移民搬遷同時規劃,把移民搬遷融入城鎮化建設之中,按照“快速干道連接、優美社區點綴、片區組團發展”的思路,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城鎮化率提高了5.5個百分點。
在實地調研中,快速干道連接是“鎮云一體化”的一個典型例子。用鎮云二級公路作為片區的“主線”,連接了云蓋寺鎮花園千戶移民社區、永樂鎮太平移民安置點、永樂鎮栗園移民搬遷安置點,云蓋寺鎮至縣城的車程由原來的50分鐘縮短為15分鐘。風凸嶺隧道打通,連通了楊泗、東川、廟溝、月河;102省道改建和西康高速連接了回龍、青銅、高峰、東坪等小城鎮,實現了縣城西拓、東進、南延、北擴,拉大了整個城鎮框架。云蓋寺鎮花園千戶移民小區、鐵廠鎮和諧小區移民社區、回龍鎮幸福里移民小區、米糧鎮紅衛村安置點、高峰鎮永豐佳園、東川鎮西川村安置點等按照新型農村社區標準建設,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幸福和諧,成為新農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此基礎上,鎮安著力打造“一城兩區五個重點鎮”,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圍集鎮的帶狀串珠組團模式,有效推進了城鎮化。鎮云一體化項目串珠式建設了青槐、栗園、結子、巖灣、花園、云蓋寺古鎮等7個城市綜合體項目,打造山水園林山城;在木王山片區,建設了木王鎮坪勝安置點、月河鎮菩薩殿安置點,打造鄉村旅游小鎮;在北陽山片區,建設了西口鎮聶家溝安置點、上河安置點、茅坪鎮移民新區,打造了一批特色民族風情小鎮。
調研建議
針對鎮安的實際,調研組有幾點建議: 一是對特困戶必須采取特殊的搬遷政策。目前鎮安還有一批特困戶和無搬遷愿望的戶,由于農戶拿不出配套資金,政府很難實施搬遷。下一步,鎮安要把這些特困戶作為搬遷重點,利用省上提高建房補助標準的政策契機,集中解決特困戶的搬遷問題。
二是移民搬遷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鎮安移民搬遷成功之處體現在“不復制農村”。全縣要把移民搬遷規劃與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統籌兼顧,切實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移民安置點必須同步配套相關產業。鎮安必須加大安置點配套企業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安置點產業項目建設,讓搬遷群眾就近就業、脫貧增收。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制定出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扶持優惠政策,努力增加搬遷群眾就業崗位和收入,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四是移民社區管理必須不斷創新機制。移民搬遷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讓搬遷戶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必須做好移民搬遷與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有效銜接,改革戶籍、社保、醫療等制度,這樣才能讓搬遷戶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