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光
過去,山西省石樓縣龍交鄉的黑龍溝村有一條又窄又陡又崎嶇的鄉村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如今,那條曲折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暢通的鄉村路。一提起這條路,村黨支部書記張世榮就滔滔不絕:“這條路是女殘疾人——王元蘭利用民間高利貸款7.8萬元,信用社貸款5萬元,共投資12.8萬元修建的鄉村路,全村男女老少個個拍手稱快,齊聲叫好。”
年過四十的王元蘭,幼年時患病,因交通不便,離鄉衛生院遠,于是在本村找了一位“業余醫生”打針,結果發生了醫療事故,右臂致殘,造成一生的不便。她的遭遇在黑龍溝村來說不是個例,村里交通閉塞,行走不便,給全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困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件事一直在王元蘭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懷,她決心想盡一切辦法修通這條鄉村路,為家鄉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條件。
但嚴峻的現實擺在了王元蘭的面前,她是個殘疾人,丈夫又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靠務工養家供孩子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十分拮據。修這條鄉村路,初步測算,需投資12.8萬元,找信用社貸款,信用社只貸給5萬元,短缺的7.8萬元對她來說不是小數目,到哪里去找?王元蘭想來想去找不到一個籌集資金的好辦法。2013年的一天,聽朋友提起民間金融機構貸款方便,她眼前一亮,于是馬上托人幫忙,向一所民間金融機構以月息2分的利率,貸出了7.8萬元。
修路資金終于籌備齊了,王元蘭馬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規劃設計,雇用挖掘機,搬運土方6萬多方,石方7萬余方,奮戰21天,終于修出了一條寬4.5m、總里程5公里的鄉村公路。70多歲的老人王風明看著眼前的這條路感動萬分:“我們村祖祖輩輩不通公路,出入行動很不方便。元蘭閨女雖改嫁到他村,但她不忘生她養她的貧困故鄉,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家里又不富裕,為家鄉修公路,我們全村人十分感激。”
這條通鄉路的開通為黑龍溝村每年生產的13萬斤核桃和35萬斤玉米打開了銷路。過去由于路不好走,收購商不愿意來村里,即使來了,也要以交通不便為由壓低收購價格,核桃的收購價格每斤低于市場價格0.3元,核桃種植戶因此損失3.9萬元;玉米每斤收購價低于市場價0.1元,全村玉米種植戶損失3.5萬元;村里每年需要的40噸化肥也要因此多加1000元運費。僅此三項,每年村民減少收入7.5萬元,全村572口人,人均減少收入131元。鄉村道路的開通,使村民行路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同時便利了村民發展生產。
如今,這條路被村民稱為“致富路”、“圓夢路”,對于王元蘭的善舉,全村人念念不忘,張世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王元蘭為俺村辦了一件祖祖輩輩受益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