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顯示了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非政府組織、家庭、學校和個人等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通過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相關政策制定、具體建設實踐和監督檢查等途徑進行。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途徑
一、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荒漠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生態文明建設, 農田生態文明建設、 分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森林生態文明建設等。資源保護與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今年來我國將環保列為政府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十八大業將人居環境的改善列為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但是我國在工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是較為嚴重。環境污染不僅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造成人們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出現社會恐慌。
二、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的當然主體
首先,非政府組織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黨派性質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質的、致力于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的社會組織。據中國發展簡報網站的統計,我國一共有704個NGO組織,其中關注環境保護領域的有234個,關注氣候變化領域的有43個,遍布除吉林、新疆、澳門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較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綠色家園志愿者、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中華環保基金會、北京環保基金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等。這些組織開展的環境保護活動,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提供了政府和企業所難以提供的許多公共物品,推動了中國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
第二,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家庭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社會成員,因而是最廣泛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家庭對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判斷等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應該發揮家庭引導其成員積極參與投入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第三,學校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光榮使命。一方面,應該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教導學生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另一方面,應該發揮其科研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人作為組成社會的最小單位,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我國人口有13 億之多,這么龐大的人群如果環保意識薄弱將導致巨大的生態危機。而如果所有個人的生態保護意識都提高的話,將產生巨大的正能量。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的參與途徑
(一)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
近年來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等生態安全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深淺不一,有的人已然成為環保人士,有人依然我行我素、不顧環境污染征求一己私利。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因而宣傳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環節。政府一直都是意識形態宣傳的主體和舵手,而如果能發揮公眾的宣傳教育作用將更容易被其他公眾接受,可以使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形成社會合力。
通過公眾對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廣泛宣傳和普及,使所有大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意義有深刻的認識,樹立綠色消費觀,增強全社會對資源的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生態文明從一種理念轉變為自覺行為,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激發公眾責任意識,從而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素養[1]。
(二)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制定
公眾、非政府組織代表通過受邀請、公開申請等途徑在各級政府組織的環境審議會、聽證會、評審會等各種表達平臺上,針對目前及今后環境政策、建設項目及政府即將出臺的工作措施等內容充分、自由地發表意見和建議,使得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有條件提前充分吸收、借鑒和運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的重要內容[2]。
(三)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具體建設實踐
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最終應該轉化為社會行為,完成生態環境和個人發展有利互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參與的并不多,主要就是正向的開發與保護、反向的治理與修復。正向的開發與保護是指公眾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中以環境保護指標為行為準則.
(四)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監督檢查
生態文明建設監督檢查是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針對行為主體在生產、生活中的行為進行生態環保性、資源節約性、國土開發有效性等方面進行監督。從行政設置上看,國家的環保總局和地方環保機構以及人大、紀檢等機構應該是主要的監查主體,但如果能發揮公眾的監查作用的話將會使監查工作更具廣泛性。
公眾的監查對象可以是其他公眾、生產企業、甚至國家機關主體。公眾主要通過媒體、社會活動、環境糾紛處理和投票表決等形式,實現對政府工作和企業活動的社會監督,督促修正過程性不足和存在問題[3]。
在公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監督監查過程中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非常重要。獲得真實可靠的環境信息是公眾參與的前提和基礎。相關權力部門應該及時將與生態環境相關的信息公之于眾。同時,各級人大、行政、司法機構應對公眾的監督監查行為給予鼓勵和支持,在收到公眾相關信訪、申訴、檢舉時要認真對待、及時處理。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它具有長期性,系統性,戰略性和創新性等,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會成功。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最大限度的發揮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此外,我們還可以學習并吸取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相對先進的經驗,來完善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吸引公眾的廣泛參與進來,這是目的,也是重點,然后實現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王旭波.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7月,第33卷第4期:91
[2]王旭波.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7月,第33卷第4期:92
[3]王旭波.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7月,第33卷第4期:92
作者簡介:高清平(1990- ),女,福建福安人,福建師范大學2012級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