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朱輝榮 甘薇
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增長,每年近200萬畢業生離校時未能順利找到工作崗位,靈活就業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求職者的關注。通過對靈活就業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從概念上進一步厘清了大學生靈活就業基本內涵,對現有靈活就業畢業生的保障制度進行評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保障 “靈活就業”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新就業觀和新就業形式。它不僅受到相當數量的學者、政府官員的支持,而且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也采用這種方式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的研究,有助于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靈活就業,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和幫扶措施。
一、“靈活就業”的概念界定
(一)“靈活就業”概念的歷史演進
1972年,國際勞工組織在《就業、收入和平等:肯尼亞增加生產性就業的戰略》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非正規部門”這一概念。1991年,國際勞工組織在其《局長報告:非正規部門的困境》中進一步對非正規部門作了如下界定“非正規部門是指發展中國家城市那些低收入、低報酬、無組織、無結構的很小規模的生產或服務單位”。2001年,國際勞工局新德里會議上提出應該用“非正規就業”指標作為“非正規部門就業”的補充。20世紀80年代,“非正規部門就業”的概念引入我國以來,非正規就業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在學界,對“非正規部門”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指除依法設立的獨立法人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之外的規模很小的經營單位(薛昭鑒,胡鞍鋼)。二是由為有關人員創造就業和提供收入為根本目的的、從事產品生產和勞務的單位構成(葉世芳,冷熙亮、丁金宏等)。三是指發展中國家城市那些小規模經營的生產和服務單位以及自雇型就業的經濟活動(薛昭鑒)。
(二)“靈活就業”概念的內涵
目前,我國學術界一般使用“非正規就業”概念,而我國官方一般使用“靈活就業”概念。這主要是考慮“非正規就業”帶有一定貶義,靈活就業人員觀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一般用“靈活就業”代替“非正規就業”。因此,我們通常認為,“非正規就業”和“靈活就業”是一個概念。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和勞動科學研究所的《我國靈活就業問題研究報告》(2002年)指出:“靈活就業”是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幾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傳統的主流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全面分析了反映靈活就業的五個指標,認為勞動關系是最核心的指標,靈活就業者沒有固定的雇主,勞動關系不夠穩定,最能反映靈活就業的本質屬性;工作時間和工作場地是靈活就業的外延屬性,由于勞動關系不穩定,因此必然帶來工作時間和場地周期性變化;社會保險和收入報酬是靈活就業者的生存保障,并不必然反映出靈活就業的特征。比如,一些靈活就業者的收入非常高,也繳納了社會保險。在現階段,這兩個指標可以作為認定的參考依據。
筆者認為,靈活就業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供給需求,個人根據自我需求,采取的一種新的就業形式。通常是指就業者與雇主勞動關系不穩定,工作時間和工作場地相對自由,社會保險與收入報酬有一定保障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該定義有利于糾正人們對靈活就業的歧視觀念,有利于鼓勵更多就業者從事靈活就業,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同時也更符合在互聯網時代下,人們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自由就業,滿足個人對自由的追求。
(三)大學生“靈活就業”的內涵
近幾年,“靈活就業”成為高校畢業生的重要選擇。高校統計靈活就業人群包括短期應聘某單位的臨時工、小時工、兼職零工;從事無工商營業執照的以個體勞動為主的自由職業,如商販、修理、餐飲、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譯工作者、中介服務工作者、某些藝術工作者等。今年,高校把靈活就業改稱為自由職業,自主創業統計為高質量就業。高校統計靈活就業以學生離校前的初次就業率為準,高校對靈活就業的界定范圍要比社會靈活就業窄。社會靈活就業人群既包括正規單位也包括非正規單位,既包括簽訂勞動合同的靈活就業者,也包括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自由職業者。鑒于此,高校對靈活就業畢業生必須重新界定,才有利于統計畢業生信息。大學生靈活就業是指畢業生未簽訂勞動合同或就業協議(含接收函),能夠向社會提供合法勞動,獲得收入報酬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
二、靈活就業保障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法定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五險一金”,沒有專門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統計數據。但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比例相對較低,大多數人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總參保人數達到2.84億,以個體身份參保人員的參保人數增長最快,參保人數比2010年增長了14.87%。2011年以個體身份參保人員的參保人數為5866.29萬,比2010年增長了14.87%;占總參保人數的20.66%,比2010年提高了0.79個百分點。這個數據總量看起來較大,但是比起靈活就業的總體人數來說,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參保人數總體上還是偏低。
(一)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武漢大學鄧大松、楊潔(2007年),商丘職業技術學院魏婭(2013年)等人梳理了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現狀。總結起來,制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系的主要因素主要以下幾方面:
1.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目前,我國出臺的關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法規政策也有很多,如《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等。但是沒有出臺針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政策法規,已有的政策法規仍不夠系統和全面,難以應對靈活就業人員在參保時遇到的各種問題。
2.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與待遇脫節,直接影響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心理預期。從制度設計上看,繳費基數的大小和繳費年限的長短,對月基礎養老金沒有影響以及在同一繳費基數下繳費年限的長短對月養老金總額影響不顯著,必然產生促使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選擇較低的繳費基數,盡可能縮短參保期限的負向激勵作用。
3.統籌層次低,導致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不暢通。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在管理上并沒有真正到位,除幾個直轄市和個別省份外,大多數采取的是養老保險的省級調劑金模式,而不是完全的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現實中,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本來就不高,流動性又強。尤其是處于中低層的勞動人員,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損失。
4.社會保障機構信息化建設滯后,養老保險經辦機構不能準確掌握人員信息。一是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自身觀念的落后,現行制度是針對正規就業人員的,便于管理,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需求容易被忽視。二是靈活就業人員自身組成的復雜性和就業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使得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難以掌握準確信息,無法了解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意愿和需求。
5.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低且不穩定,經濟承受能力弱。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呈兩極化趨勢。對于多數靈活就業者而言,收入低且來源不穩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比較困難。而且越是低收人家庭或群體,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需求。與未來的養老需求相比,他們更愿意把較低的收入用于當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支出,而放棄未來的養老待遇。
(二)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3年便出臺了《關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通過對當前各地政策的梳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繳費基數和比例偏高。按規定,醫療保險單位繳存比例為12%,個人為2%(數據來源于百度,各地比例有所不同),各地規定的繳費基數一般為本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值得注意的是職工平均工資是單位正式職工的平均工資,并不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在繳費比例上,多數地方并沒有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適當的優惠待遇,基本上是本著“待遇相同、繳費比例也相同”的原則規定繳費比例,由于沒有用人單位為其繳費,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所繳納的費用要遠高于單位職工。
2.政策的靈活性不足,缺乏選擇性。比如,有些政策要求參保者必須參加所有的醫療保險項目;多數地方要求參保者按月繳納保險費,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工作、收入不穩定,很難做到按月及時繳納,往往會因此斷保。
3.參加醫療保險需要以先參加養老保險為條件。對收入較低的靈活就業人員來講,同時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在經濟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4.要求參保者具有當地戶口。這一規定限制了部分流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
5.退休后繼續享受醫療保險待遇的條件較高。多數地方規定,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后繼續享受醫療政策應滿足累計繳費年限,男滿30年,女滿25年,這些條件對收入不穩定的靈活就業人員很難滿足。
三、總結
靈活就業,必將成為未來就業的重要趨勢。靈活就業涉及1.45億家庭,如按1∶2的贍養比涉及3億人口生計。高校畢業生更加是靈活就業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家要進一步完善制定勞動標準、最低工資等法律法規,優待大學生靈活就業人員只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社會統籌費用,降低繳納額度,對臨時重大生活困難又無法參加社保的靈活就業人員,進行應急性、臨時性救助,建立以人為本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機制,在繳費時間和數額上可以有一定靈活性,更好地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
參考文獻:
[1]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中國靈活就業基本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45).
[2]閆峰.新形勢下高職畢業生靈活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商情,2013,(37).
[3]趙良余.重慶市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商情,2013,(37).
[4]黃俊慧.勞動關系的法學內涵及法律特征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