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強
在初中生課余生活中,學生之間交流最多的話題是“你的作業多嗎,能完成嗎?”從中可以管窺出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過重的作業負擔。過重的作業負擔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終日疲于應付做作業,教師忙于批作業,結果卻收獲甚微。這種題海戰術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更甚至讓學生厭惡和反感,從而失去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
一、作業質量有效性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而課業負擔過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題?!狈簽E成災,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作業沒有針對性的篩選,抱著“不管題目好不好,多做肯定好”的心理,試圖用的“量大”造就“質變”。
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關鍵在于作業應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注意體現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切忌信手拈來、濫竽充數地布置作業的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騖遠、刁鉆怪偏的作業,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效能。
除此以外,還應科學地控制數學作業的量。一般說來,課堂作業以快速反饋為主,量不多,方便教師批改。及時地反饋比盲目地做題更重要;家庭作業量的確定需考慮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新初一的學生以培養作業習慣為主,作業不在多,而在于解題格式的規范;初三的學生時間緊湊,作業更需精煉。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為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應達到練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
二、作業形式多樣性
傳統數學中布置的作業均為筆答題型作業,單調的作業讓學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業形式上要注意變化,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從多種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感覺到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進而培養數學興趣。
或許學生是某些計算公式概念長時間不用,有所遺忘了,那么他們需要的就是把相應的公式概念找出來再背一背,完成口頭作業后,再動筆完成相應的筆頭練習;在一章學習內容結束之余,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寫上一篇數學小論文也是一種不錯的作業,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感受他人的成功經驗,對自己又是一種別樣的提升;除了口頭任務,實踐動手的任務在作業中同樣適用。譬如,在預習“矩形的識別”時,教師可以布置用一張不規則的紙片用最少的步驟折出矩形的作業任務。這樣的作業,學生既感興趣,又能在實踐操作的步驟中觀察思考矩形判定的所需條件。
墨守成規未必能創造出很高的價值,針對學生們的自身情況,布置能夠促使學生完成觀察、思考、討論、識記、運用等一系列學習動作的作業,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句話,適合學生的才是最重要的。
三、作業布置分層性
“人人學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 是數學新課標重要的理念之一。為此,作業必須有層次性,才能適合全體學生,才能滿足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位學生的需要。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更深層次地喚醒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終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
例如,在作業的選擇中,教師可以將作業劃分成基礎的必答題與有一定難度的選做題兩大塊,以不同的記號標明,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也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按難度從易到難劃分成A、B、C組,針對不同的學生,要求完成不同組別的題目。這樣就可以從數量上將定量性改為彈性型,難易上、數量上有了合理的調控,把“桃子”掛在每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緩解原有的心理壓力,也使優等生提高探求能力,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養成從容一致的作業心態。
四、作業設計的實踐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踐性作業就是對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活學活用,是書本知識服務于生活的正確詮釋,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所以我們的數學作業應貫穿在大量數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少做題,多動手、多實踐、多運用,在大量的數學實踐中讓知識得到升華。通過設計一些實踐性較強的作業,使學生在“行”中求知。在設計作業時,樹立開放的數學教學觀念,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讓作業回歸“學生主體”,回歸“生活實踐”,真正符合新課標“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重陽節那天,數學老師就能布置這樣一個實踐性作業:綜合運用圓、矩形、三角形、展開與折疊等知識,設計一張精美的賀卡以及一個特色包裝盒,帶著美好的祝愿,去問候哪些孤獨的老人們。這種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在動手操作中學數學、用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價值。學得輕松,學得有意義,能學到課堂上得不到的實踐經驗。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睌祵W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經歷觀察、考察、嘗試、操作等過程,增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讓每一個學生喜歡學數學,主動做數學,在學數學中得到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作業布置精細化”的關鍵在于能否使全體學生對每次的數學作業都進行深刻的反思,逐漸養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維習慣。實踐中,總有個別學生鉆“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認真分析癥結,這是兩條策略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們深刻認識到“精細化”的真正含義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就會在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肯于刻苦學習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路越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