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華
(五)每學期不定期做的7件事:
1.考察活動。每學期在校內或校外進行2-3次考察活動,可以到工廠、學校(實驗室)、野外,可以聽廠史、校史、科學發展史,可以采集標本,觀察自然生活(污水處理、大氣環境、風土人情等)。
2.介紹學習方法。請名人(可以是家長)、校友介紹使用或提倡的學習方法,也可以召開學習方法交流會、研討會。凡聽一次或交流一次均需寫自己的學習體會。
3.介紹國內外科技動態。可以請專家或老師向學生介紹國內和世界科技發展的現狀和一些激動人心的新發明、新創造、新工藝、新成就。也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小制作和小發明的過程。
4.寫學習病歷。學生考試出現了較大錯誤,便由同學自己寫一份學習病歷。包括疾病名稱、發病時間、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治療療程。
5.寫個人法院審判程序。學生學習拖拉或馬虎,就請學生自己寫一審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師、法官都是自己一人。引導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
6.寫心理診斷書。學生犯的錯誤有較深的思想根源,便讓學生自己寫一份心理分析說明書,寫清楚事先、事中、事后心靈中新我舊我不同的斗爭過程。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控能力。
7.智力訓練。為了強化學生的效率感,開展經常性的背短文比賽、書法比賽、繪畫比賽、音樂比賽、記憶競賽、猜謎競賽、成語接力競賽、論文答辯會、法庭辯論會、數理知識即時測驗比賽等。可以使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這些比賽可以利用班會課作為總結、交流)。
以上5個類別要做24件事,必須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同,并作出更具體的規定。計算一下,除輪流做和學校其他活動溶合在一起做的事情以外,每天需每位學生用自習或課外支付的時間只有寫觀察日記(15分鐘)統計“三閑”(2分鐘),將新知識連接到知識結構上(各種預復習約35分鐘),練字(10分鐘)4件事,加上各科布置適量的課外作業1.5小時,這樣,總計需要2個半小時左右。如果每天有一節自修課,加上中午再用50分鐘,回家只需1個小時就能完成。雙休日可以完成每周寫的讀后感或散文或小論文,以及每學期必做和不定期做的有關作業。一般只需要半天時間(特殊的除外),顯然學生是能承受得了的。
六、教育教學活動要點提示
(一)文科教學:重在拓展
1.請記住:貴在吸引,重在感染,效在出奇,妙在有新,旨在強化。
2.選用恰當的“鑰匙”,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啟發學生質疑、析疑、解疑、再質疑、再解疑。
3.鼓勵學生多問問題,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
4.和學生一起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拓展。
5.少一點教師命題,多一點學生的自由發揮。
6.精心設計激發學生拓展知識、拓展想象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展開拓展的翅膀。
7.盡可能把教材內容活化為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與自己急切想弄懂的問題聯系起來,領悟做人做學問的真諦。
8.引導學生從個人需要上升為社會需要,而學生的社會需要心理的提升應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
(二)理科教學:重在探索
1.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講清知識點形成的全過程。
2.著重向哲理升華。
3.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主人。
4.習題不在多,但求精彩。提倡多練習: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的習題,使學生有所總結、發現、創造。
5.指導學生學習優秀的學習方法,經過加工,成為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思維方法。
6.進行問題研究,指導學生練習寫科學小論文。
7.理科課堂教學重點應是探索知識規律、探索知識學習方法、探索知識的深刻性。
8.力求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必要時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內容,掌握實驗的全過程。
(三)活動教育教學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1.創造一種氣氛,把每個學生都作為一個人來看待,使他們受尊重,并作為活動小組的一員受重視。
2.使每個學生懂得自信并學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允許學生異想天開,允許學生進行嘗試,只要可能,允許學生作較長期的嘗試。
4.對學生的新奇念頭和想象力給予稱贊和鼓勵。
5.營造學生展示其修改特長的自由環境,以激起學生更充分的探求,竭力避免引起學生害怕的壓力。
6.鼓勵學生相信科學,不迷信權威。
7.讓學生大膽設計、主持教育(班團隊會,新聞發布會、答辯會等)活動。
8.教師對學生的言行和要求要學會做到耐心傾聽、觀察和保持沉默(不急于表態),堅決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現象。和學生交往要和藹可親,切忌粗暴訓斥。
七、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提示要點(四步十九環)
(一)啟動求穩求實
1.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要養成良好習慣,而不能“心血來潮”。
2.學生每天要做的事,輪流做的事、每周要做的事,只要求做到,對于字數、速度、內容、表達方式不作任何要求。
3.對于自學要求(預復習等),要視學生個體實際情況而定,可降低知識臺階,只要能做到,就算是在原有基礎上有提高。
4.這一階段要絕對防止“原地不動”或“忽冷忽熱”。
(二)逐漸加快速度
1.開展“今天的自己要勝過昨天的自己”活動。在經過一兩個月左右的慢而不停的自學訓練后,學生的自主學習猶如每天無需思索就無意識地要洗臉、刷牙一樣,養成了習慣。這時才能研究速度問題,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和規范。
2.加速期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教師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傾聽并幫助學生分析,并設身處地地想學生的困難,調節學生的心理,從而把企圖拖拉的心理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鞏固習慣養成
1.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
(1)針對學生個人心理及學習失誤等障礙,由學生自己填寫“心理診斷書”或“學習病歷卡”。心理診斷書和學習病歷卡上醒目地寫上告誡的話:“請記住:擁有了健康的心理,就會創造出成功的人生”和“醫生相信:你會準確地找出病因,充滿信心,獲得成功”。
(2)針對犯有錯誤的同學,由學生自己填寫“個人法庭審判記錄”。原告、被告、律師、法官均由學生本人擔任。在“個人法庭審判記錄”上也醒目地寫上告誡的話:“法庭相信:你是誠實、有信、要做真人的學生。”
(3)定期更換座右銘。
(4)定期進行自我總結。
(5)每天統計“三閑”數字:“(閑話句數、閑事件數、閑思小時數”
2.學生間互控形成制度。
(1)定期評選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最好最差的學生。在“班級日報”上公布。
(2)組成互幫互學小組,幫助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學生。
(3)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
3.發揮教師對學生的監控作用。
努力使學生每一小時都在預定的、有效的控制之內,即使旅游、娛樂也不單純是游玩、而是滲透德育和學習內容,如寫游記、感受、體驗、三言二語的“收獲”等。
(四)良好習慣形成
1.見到老師、長輩問好問安的習慣。
2.堅持每天鍛煉身體的習慣。
3.關心他人、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習慣。
4.敢于面對現實、表現得不卑不亢的習慣。
5.大膽提問題、大聲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習慣。
6.別出心裁,事事都要親自動手做一做的習慣。
7.觀察、思考、評論社會熱點的習慣。
8.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習慣。
9.喜歡讀課外書籍和查找工具書、解答疑難的習慣。
10.每天想寫一點有自己獨立見解的所見、所聞、所思的習慣。
(本文作者為江蘇省江陰市長壽中學校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