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萍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音樂功能有了新的拓展,不僅可以“理性陶冶”,而且具有“感性解放”的功能。這種新的觀點也對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樹立感性與理性并舉的觀念。音樂教育不是專業藝術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音樂方面的專門人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完美人格,讓他們成為活生生的人,要讓音樂成為他們的朋友,發泄他們的激情,解放他們的心靈。其次,要根據音樂新的功能,在教學組織和方法上有所創新。再次,要改變評價體系。
在素質教育的大形勢下,在各學科爭相進行改革創新的今天,如何從本學科開始進行創新,如何從本源上發出一枝新芽,而不是僅僅從方法上、手段上進行表皮更新,用新瓶裝老酒,有待所有從事音樂教育的人士進行探索。筆者在音樂教育中,從音樂功能的角度,闡述了一個新的觀點:希望音樂功能的拓展能從感性的角度,為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闖出一條新路,使普通中學的音樂教育成為“感性解放”和“理性陶冶”并舉的創新課。
創新,是人突破認識、舊事物,探索、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音樂課的創新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一節音樂創新課的成功與否,除了教師本身業務素質和教育手法等因素影響外,最重要的就是課堂??梢赃@么說,好的課堂設計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在近20年的工作中,我曾聽過許多教師上音樂創新課,受益匪淺,同時也注意到很多教師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誤區一:追求表面,流于膚淺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為它是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深入研究、靈活掌握。但有的音樂教師對音樂創新實踐的意義理解不全面,覺得只要音樂課熱鬧,讓學生動起來,就是趕上了創新的潮流。由于膚淺地理解了創新,因此,在選題時出現較大的偏差。
表現一:創新內容單薄,留于創編歌詞、創編動作上。創編歌詞、動作并非壞事,遺憾的是,有的教師僅僅熱衷于上述內容,而怎樣讓學生在聽、唱、動想中領會并升華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卻被拋在一邊。事實上,從音樂教學的本質來說,意境的體驗、情感的升華才是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因此,創新的內容設計僅留于膚淺層面而未及根本。
表現二:創新方法機械,僅留于模仿層面。特別是老大難問題,如歌曲的糾錯、歌譜的學唱等。筆者認為如果教師不喜歡與時俱進,不僅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學生不喜歡,自己也終有一天會被社會淘汰。如大家說起歌譜教唱時普遍認為很難。針對這個問題,個人建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決:一是個別樂句范唱學習,教師把個別樂句反復范唱;二是節奏學習,通過對節奏的擊打、伴奏來學習;三是比較學唱,兩三句樂句放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找相同點和差異;四是旋律線學唱,教師或者學生自己畫出旋律線來找高低起伏,糾正音高;五是樂器輔助,用豎笛、口風琴、鋼琴等課堂輔助樂器來幫助學習。
誤區二:片面理解“創新”內涵
表現一:以為創新即推翻傳統的所有。有的教師對“創新”二字的把握不夠準確,以為創新課就必須把所有傳統的環節都改掉,如唱歌前不練聲、歌曲難點不突出、忽略歌曲的演唱處理等,而是一味地追求課堂環節的所謂創新。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為音樂作品的深情所感動、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充分滿足和愉悅,這些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素質全面的提高,產生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相反,音樂教學中的枯燥技術訓練、單純理論性講述等則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消極、厭煩等負面情緒。
表現二:以為越新越好而偏離音樂實質。創新不等于純粹的標新立異,不管如何創新也不能偏離音樂這個主題。有位教師的選題是“音樂尺度的衡量”,整堂課他都在講解音樂的度,怎么衡量,相差幾度,甚至用尺子量。而且這個環節花去了將近25分鐘,最后用在歌曲學習上的時間僅20分鐘左右,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堂物理課?!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p>
表現三:以為創新就是表演化,使音樂創新教育成為“面子工程”。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單一、不全面,主要是以課堂教學歌曲的數量和能否在各級匯演中獲獎來衡量教師的工作。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也轉向“新、趣、啟、活”等要點上來,音樂課堂教學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擔憂的現象,如音樂創新教育成為成果展示會。為了開好音樂課,一些教師將平時排練的舞蹈、學過的歌曲、組織過的游戲和教過的知識,通過精心的搭配拼裝,按創新課的要求進行設計,教學中展示給人們的是環環緊扣的教學步驟、步步到位的創新環節。于是,聽課的人喝彩,上課的人自豪,既順應了學校領導的追求完美的意圖,又體現了教師水平。除此之外,音樂課還被罩上了“虛假的外套”。老師上課的內容,預先在班級中操練多次,甚至對某些問題采取專人回答的“策略”。在如此精心的操練下,課堂效果是精彩絕倫、美不勝收。這種音樂創新課,強調的是學生熟練的技巧和完美的表現,撇開了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創造性體驗和探索,忽視了學生在寬松的環境、自由的情感中發揮創造的潛能,好看不中用。更有甚者,它助長了浮夸虛假的不良風氣,無形中也讓學生學會了弄虛作假。這種表演化的音樂創新課成了“面子工程”,其過于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將會導致嚴重的負面影響。
誤區三:忽略德育潛移默化的滲透
在音樂課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本身的需要。但音樂課中的德育教育應根據教材的內容有機地“隨風潛入夜”式地滲透。音樂課堂是德育滲透的良好陣地,學生往往能在感受美妙音樂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很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而不是生硬的說教。音樂創新教學在注重創新理念設計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學校是教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是教育的第一線,若能把那些意義深刻、畫面音樂賞心悅目的公益廣告、影視片段作為素材,既可以說明問題,更重要的是又達到了育人的目的,毫無疑問,這樣的創新課檔次就提高了。
誤區四:偏離主題,沒有可操作性
創新課的設計應注重可操作性原則,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要超越師生的實際承受能力,二是不要在課前得做太多的準備工作。有一位教師上了一節主題是“搖籃曲”的創新課,整堂課教師圍繞世界和中國的特色搖籃曲進行欣賞和演唱,令人耳目一新??墒瞧渲杏袀€環節是要求學生唱《舒伯特搖籃曲》,教師是科班出身,聲音十分好聽,什么“聲音要豎著走,氣息要下沉”,要“靠后”,要“鼻腔共鳴”……她一直在做要求,卻忘了她的學生才小學三年級,根本無法理解其中含義。還有一位教師上了一堂“大海啊故鄉”的創新課。在課上,一個個學生在上課前要從教室外走入,身著漂亮的漁家服裝,手里拿著大幅的絲帶,跳起優美的民族舞蹈……試想,光是這些服裝的準備和舞蹈的編排就該花去多少時間?教師是否能夠每堂課前都去做這樣的準備呢?筆者認為: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只有試著去創新,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可是無論怎么創新都不應該是空中樓閣。秉承傳統是前提,一切創新都應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另外,要切實地論證操作的可行性,要知道假如沒有可操作性,哪怕最漂亮的設計都是毫無價值的。
總之,成功的課堂教學設計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教師只有在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研究教學方法,并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作指導的前提下,設計的課堂教學才符合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才能創造性地使音樂教育達到令人耳目一新,達到增強審美情趣、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素質的預期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