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星
立足發展人文經濟與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相互關系,闡述了人文經濟和國民幸福指數的基本內涵,探討了發展人文經濟必要性和主要途徑,指出了發展人文經濟與提升國民幸福指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問題。
人文經濟人文關懷民生保障和諧幸福一、人文經濟和國民幸福指數的基本內涵
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早就指出:“經濟學的目的應當是人,而不是財富。經濟學家的任務是使人人都有可能過上最佳質量的生活。”他強調,經濟學是以增進人類幸福為目的的一門科學。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貨幣積累是一種不自然的活動,它會使從事這種活動的人失去人性。由此可見,經濟與人文、發展人文經濟與提升國民幸福指數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人文經濟也有人稱之為人本經濟、人道經濟,等等。它是指這樣一種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物質與精神、效率與公平、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之間的和諧發展。人文經濟不僅包括經濟價值,還應包括社會平等、生態平衡、環境舒適、以及美、尊嚴、生活情趣,等等。
國民幸福指數,是人們對自身幸福感的一種評價指標,用來衡量自身生存與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它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居民收入及自身素養等緊密相關。
發展人文經濟,就是要求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摒棄和糾正過分偏重物質畸形發展的錯誤理念和做法,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尊重公民權益,倡導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二、發展人文經濟必要而又迫切
1.粗放式經濟增長,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明顯。在我國不少地方仍然延續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多占地為特征的“四高一多”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此導致的空氣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等問題愈演愈烈,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有統計表明,我國約有15%的GDP依賴于環境的破壞。這意味著,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并沒有真正重視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2.傳統落后的經濟管理,致使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管理者對經濟的管理只見“物”不見“人”。即使有的地方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仍然只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消耗的減少、技術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等“物”的因素高度關注,而對人的因素重視不足,如對勞動者工作環境的改善、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勞動者社會保障的增加、勞動者工資報酬的增長等關注不夠。
3.民生問題突出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有研究表明,對于人類感知到的生活質量和幸福來說,社會關系遠比金錢重要。為了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因利益調整而引發的民生問題逐漸增多。比如,收入分配存在不公,“三農”問題難以根除,生產安全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斷,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看病貴看病難,教育亂收費,官場腐敗,等等。由此導致政府公信力受損,社會矛盾頻發,國民幸福感下降。
三、發展人文經濟的主要途徑
1.以“保障人民生活富足”為目的,努力做大經濟總量。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通過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擴大對外開放等途徑,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做大社會財富“蛋糕”。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2.注重人文關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發揮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地位作用。尤其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改進用工制度和用工方式,提高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滿足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讓職工真正享受企業發展的成果,激發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企業與個人良性互贏。
3.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要切實解決好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重大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普遍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新特點,妥善處理好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及時化解不穩定因素;在利益調整、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措施,構建和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讓人民群眾平等和諧地享受幸福生活。
4.提高國民素質,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國民幸福指數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物質財富的多少和外部環境的優劣,還取決于其內心對幸福的感受和自身的價值觀。所以,一定要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對國民的科學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引導他們做一個人格健全、誠信友善、樂觀向上的人,珍惜生活,感恩社會,知足常樂。
四、發展人文經濟與提升國民幸福指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低發展與低幸福。低發展必定導致低幸福。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提升國民幸福指數才有根本的保障。事實證明,如果物質財富匱乏,人們為了維持生存相爭逐利,社會就會產生動蕩,人民生活就無幸福可言。
2.低發展與高幸福。低發展維持不了高幸福。當經濟不發達,物質財富不富足時,過分追求所謂的幸福,只能是“苦行僧”式的“苦中作樂”。單靠精神層面維系的幸福,是不能長久的。
3.高發展與低幸福。高發展謹防產生低幸福。如果國家的經濟財富大幅增長,而國民感到不幸福或低幸福,那么,這種不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歸根到底是沒有意義的發展,最終也會因失去內生動力而停止。
4.高發展與高幸福。高發展持續保障高幸福。必須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提高經濟發展的福祉轉化率,建立經濟發展與人民幸福的良性循環互動,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繁榮。
總之,作為政府,在致力于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大人文關懷,保障民生利益,維護公平正義,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國民素質,為當代人乃至后代人的幸福生活作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程艷.和諧社會重在改善民生.西城論壇,2008,(3).
[2]劉泰來.對構建和諧山西的人文經濟學探索.經濟師,2007,(5).
[3]劉澤雨.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動.社會科學,2003,(2).
[4]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企業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