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舟 張廣軍
摘要:大躍進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迷茫而又悲壯的時期,很多其時代的藝術不被提上研究議程。作為畫種,大躍進期間壁畫的繁盛沒有任何時代可以比擬。在1958年新壁畫運動的研究中,人們片面的認為其因政策而生,因政策而亡,只是政治的衍生品,并不具有藝術價值。甚至許多學者都認為此時期是壁畫的斷層期。但是,大躍進時期的壁畫達到了宣傳的目的,記錄了其年代人民的生產生活,并對現存藝術持續著一定的影響,是值得被從新研究的。
關鍵詞:1958年大躍進;新壁畫運動;政治藝術;大眾本位
一 、美術界的大躍進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政策永遠可以大力推動人民的熱情。各地紛紛提出“人人會寫詩,人人會畫畫,人人會唱歌”,“一縣一個郭沫若、梅蘭芳”。村村要有李白魯迅聶耳。農民自己的“梅蘭芳”和“郭蘭英”們相繼創造了新民歌運動。新年畫運動。新壁畫運動,整個文藝園地處處“百花齊放”,天天“推陳出新”。而美術家們永遠是時代與政策細微變遷的探析者,早在兩個月之前,文藝界的大躍進就初露苗頭了。
1958年3月22日,全國美協發出一紙倡議書,宣告了美術界的大躍進正式開始,也帶來了美術在中國最大的普及和繁榮。而作為最具有基層普及性的畫種——壁畫,也被大躍進運動推上了高峰,成為繼新年畫運動后,最大的藝術高潮,新壁畫運動也由此而生。“新壁畫運動”是“大躍進”運動中群眾文化活動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這場大規模的農村群眾美術運動的中心。
二 、新壁畫運動的特點
新壁畫運動的政治因素非常明顯。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符號化”,而農民本身就是一種蓬勃的符號。于政策,那是一種關注群體的轉移,于藝術,則是創作主體的變化。新壁畫運動的主要源頭,便是在專業畫家自愿與非自愿的思想改造過后,在意識形態中接受了當前思想潮流的滲透。美術家們帶著以輔導農民創作的任務深入農村,以墻繪來達到宣傳的目的。政府為美術家們指定的躍進要求就是是在思想上尊重農民,繪畫都要展現民眾的意愿,由美術家們輔助農民完成創作,這種作者主體的轉移是中國繪畫史上絕無僅有的。
因為其創作主體發生了轉移,新壁畫運動中農村壁畫帶有歷朝歷代都不具備的特點,最顯著的特點是數量多,普及率高。農村歌謠便有歌頌“黨的歌聲遍山野,革命壁畫滿山墻。”可見壁畫在當時的普遍性,與基層大眾對其深重的接受程度。因其內容是就地取材,所畫即所見,大部分內容為農民工人的生產現場,但是由于政治需要,其主體內容又離不開歌頌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所以其時代畫面普遍表達的都是以農工的生活情境為基礎進行夸張,渲染。畫面中摻雜著比現實碩大幾倍的動植物與民間神怪,神話色彩與之并行,同樣帶有農民的妄想性以及不切實際的顯著特點。這是力爭上游的政策造就的浮夸風格,與戰爭時期的革命宣傳和新年畫運動略微不同,美術開始漸漸脫離了革命現實主義,向革命浪漫主義靠攏,新壁畫運動中的農村壁畫將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緊緊地融合,展現出不可比擬的政治色彩。
在農村壁畫中,除了部分是專業畫家繪制以外,其他均為農民自己的創作,造成其時期的藝術手法和傳統技法完全被忽略,壁畫質量參差不齊。雖然當時開設半耕半讀的美術學校,使美術得以普及,但是直接的降低了藝術教學質量。新壁畫運動時期的壁畫其繪畫風格簡單質樸,除了美術家繪制的作品可以體現技巧外,其他都是以畫面感為主體,繪畫技法完全被忽略,筆法粗獷,沒有嚴謹的構圖,形象也十分夸張,古拙。其繪畫語言中,線條極具特色,狂放樸素,卻十分有力量感,和感染性。在畫面表達上,還經常運用雙色來表示光影,沒有多余贅述,效果十分明烈搶眼。顏色多為紅藍,多靠山挖山,靠水慮水制作出來的顏料,不易保存。但是在其美術語言上,不得不承認,于當時的社會氛圍,新壁畫運動的畫面感染性強,直搗人心,達到了極佳的宣傳效果。這種粗狂的風格,與其他任何時期繪畫風格都略有不同,屬于為時代而生的畫面風格。
由于顏料的受限以及政策極大的起落,當時的農村壁畫并沒有給人們留下客觀的印象,就被草草的淹沒進改革的潮流里。大躍進時期的作品,一些具體細節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此期間政治政策的大起大落給運動造成了根基性影響。但同時期很多作品都是以實際出發,表現人民的生產勞作,生活習性。
三、 現存影響
雖然當時的社會政策不可以肯定,藝術也因為其政策造成了一定的曲解。但是新壁畫運動沒有銜接到古代中國的繪畫特色,而是以基層甚至底層大眾為作者主體,開創了一種新的畫面語言,比任何一個年代都能直觀的展現人民愿望。雖然遺跡已幾不可尋,但是它仍以另一種方法影響著農村壁畫,和現今社會的大眾文化。事態輾轉至現今,在大眾文化中有一種涂鴉插畫風格,以最早期共產風格的兔斯基為代表,逐漸繁衍,期間很多的插畫家紛紛效仿。這種風格最先出現在飾品中,出現北上廣的個性青年身上。其畫面語言宛如當年,簡單,搶眼,帶有一種力量感的煽動性,但是與其不同的,是線條更加規整,干凈,畫面表達更加豐富。今天,社會文化的層面不斷下移,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大眾文藝流行起來,文藝必須走向大眾、貼近大眾,引領大眾,“人民本位”、“大眾本位”思想仍然是文藝應該堅持的方向。
縱觀壁畫研究,多以墓葬為主,其敦煌代表的氣韻生動,唯美與華貴成為壁畫的首選語言,這種畫面風格產生了人們對壁畫認知的模式化。而忽略了壁畫的定域是十分寬廣的。提到大躍進時期,多被世人打成浮夸風的標簽,甚至其時代的新壁畫運動基本無人問津,但它的繁榮與其宣傳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開辟了一種新的畫風,并有現存的意義及影響,所以它值得被重視,以其為基調的大眾文化中的繪畫風格也值得被從新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段景禮.戶縣農民畫沉浮錄[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李銳.“大躍進”親歷記[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河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