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宜興 214221)
宜興均陶蘊涵了豐沛的陶瓷文化,帶著厚重的地域特征、中國特色,在秦漢、唐宋的宜興釉陶影響下一路走來,經上千年的藝術創造,獲得了“名陶名器,天下無類”的贊語。如今,作為陶都宜興的“五朵金花”之一,依然秀麗多姿、風韻獨特。均陶是陶瓷百花園中的奇葩,遠在宋代就著稱于世。堆花是均陶的傳統裝飾,全憑藝人拇指的功力將色泥堆貼在坯體上,呈花鳥、山水等不同的畫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間藝術特色。產品以大件實用陳設為主,各式陶臺、陶凳、花盆、花瓶、水盆、旱盆、花缸、金魚缸等,大之數尺,小之盈寸,歷經風吹雨打越發光亮,是賞用兼優的藝術陶瓷。現以“魚躍缽”為例(見圖1),談談均陶裝飾及其工藝美術設計的特點。

圖1 魚躍缽
均陶“魚躍缽”采用宜興當地蘊藏量豐富的甲泥制作,在成型技法上運用泥條盤筑法進行,堆花技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陶瓷歷史上是一個創舉,為人類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代萬歷十七年修的《宜興縣志》就有“缸、翁、瓶”的記載,明代也提到“水缸、花缸、七石、牛腿”陶器的諸名款式。無論是均陶大缸、烏壇花缸、龍缸,還是各式花盆、荷缸、陶缽,采用泥條盤筑成型或者泥片鑲接成型,以及與之相關連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體系和工藝流程,從而使坯體致密、避免滲漏、質量穩定、形制美觀,這不僅有利于均陶生產,而且對于整個宜興窯場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使日用陶瓷一度成為宜興陶瓷產業的主流。就是到了機械化成型的今天,傳統的成型技法依舊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卓絕的堆花技能,炫示了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為均陶所獨有的裝飾手段,經受了時間的考驗,自成一格、獨步千秋。“堆花”原稱“貼花”,是運用有異于坯體的其它色澤的泥料,粘貼在陶器表面,其裝飾圖案都是普遍喜歡的民間題材,諸如游龍舞鳳、福壽綿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早在西晉年間(265年~316年)就出現了原始堆花的器皿。宜興陶瓷博物館古陶館中就收藏了西晉時代的陶器“谷倉”,可以見證堆花裝飾手法的早期形象。到了唐代(618年~907年)有了新的發展,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宜興窯場上的大拇指堆花,多是子承父業,或拜師學藝,成為一種陶業中出色的行當。堆花藝人精于書畫、精于技法、精于專業工具的創制,使堆花裝飾的陶器端莊高雅、韻致清絕,體現出當時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藝人們的不凡才智。
“魚躍缽”是缽身以水中鯉魚為主題的堆花作裝飾,蘊含著“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及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傳說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里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伙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帶動著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能忍受住寂寞與痛苦的人,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這對于每一位從事均陶工藝制作的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宜興均陶走到今天還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多數情況來源于傳統。今天的均陶技藝人員正是在傳承中弘揚傳統文化的藝術,并且吸收木刻、磚雕、石雕、玉器、漆器、青銅器等其它民間工藝的表現手法,創造出半浮雕堆貼法、立體浮雕堆貼等新的堆花技法,以展現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如果藝術家們能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把均陶藝術融入到現代家居裝飾中,宜興均陶之花一定會長盛不衰、香飄四海。
[1]張瑞霞.淺析陶瓷茶具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J].佛山陶瓷.2009(12):50-52.
[2]潘友芳.淺談均陶堆花的紋飾題材[J].科技資訊.2010(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