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宜興 214221)
紫檀是世上最珍貴的木材之一,它簡練、淳樸、獨特,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特別是和紫砂壺這一珍貴的器皿結合,更彰顯出紫檀特有的歷史和文化淵源。紫檀與紫砂,兩者進行藝術的跨界與交融,不僅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更是當代紫砂壺藝的創新之舉。紫砂“紫檀提梁壺”就是用珍貴的小葉紫檀木作為提梁創作的(見圖1),它不僅再現了外觀形式,更賦予了紫檀與紫砂這兩種材質結合而成的藝術生命,這種獨特的創造彌足珍貴,具有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

圖1 紫檀提梁壺
紫砂“紫檀提梁壺”造型獨特,壺身采用的是竹段的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蓋為帽形,壺嘴、蓋鈕取竹段的造型,生動自然、挺拔清秀;壺鈕為彎曲的竹枝狀,在圓形凸起的蓋面上曲卷翻動的勢與度恰到火候;壺流短,也是設計成了竹段造型,渾厚有力。
“紫檀提梁壺”的提梁壺把以及蓋面造型的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體現了雕塑與空間關系的美學價值。竹段造型的壺身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遠觀此壺,只見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曲線張勁有力,于拙樸中見纖巧,又見轉折處明快流利、上下呼應,使壺體輪廓明朗、渾然一體。“紫檀提梁壺”整器有如飛鳥于天,矗立風中,大方美觀,令人賞心悅目。
“紫檀提梁壺”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壺更顯清雅。凝視“紫檀提梁壺”,感覺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里、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的精神,令人欽佩。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后,竹筍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謂“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對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竹便像個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地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竹子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暑盡寒來,竹子仍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紫檀提梁壺”在以竹段為造型的壺身中,可使人感覺到竹的靈氣,感受到了飄逸灑脫與高風亮節,由此使人的品格得到藝術的升華。
“紫檀提梁壺”的提梁采用珍貴的紫檀材料。紫檀別名“青龍木”,木質甚堅,色赤。紫檀是紅木中最高級的木材,最適于用來制作家具和雕刻藝術品。“紫”寓意著祥瑞,再加上紫檀特有的優良木性及稀有程度,所以在明、清兩朝,紫檀木倍受皇家所珍視。兩朝的皇帝都不惜重金,集天下之能工巧匠打造各種紫檀家具、飾物。紫檀在當時來說就已經是極品了,更何況流傳至今呢?紫檀提梁的設計,仿佛給“紫檀提梁壺”蒙上了一曾神秘的色彩。變化紫檀提梁的型式及圓形蓋鈕以虛襯實,塑造了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各處的竹段造型與壺渾成一體,和提梁交相輝映,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本來就是互通的,“紫檀提梁壺”所體現的紫檀與紫砂陶瓷藝術的水乳交融值得鼓勵。宜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既是聞名中外的陶都,也孕育了眾多藝術大家。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藝術的表現形式應該更為多樣化。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嘗試將珍貴的檀木與紫砂藝術進行結合,目前看來,制作“紫檀提梁壺”這樣造型的紫砂壺還是成功的。在接受吳文化的文化洗禮,在參與紫砂陶的制作過程中,文化的沉淀、體悟、提升和創造貫穿始終。把自己擅長的藝術形式融合進“紫檀提梁壺”的設計中,從而提升了壺器的整體品位。
再觀紫砂“紫檀提梁壺”,它的整體設計風格突出、輪廓清晰,圓與方的結合協調,方線與圓線條既變化又統一,體現了紫砂壺設計獨特的韻味。此壺不拘于傳統,但又不脫離傳統,壺身短矮,嵌蓋設計,子母線嚴絲合縫,壺身、壺鈕、壺流的設計特別,為竹段型,與提梁形成的虛實空間相呼應,立體效果豐富,同時提梁為斜梯狀,向右側稍作傾斜,而左側則為“人”字形散開,形態復雜而精準。整款壺過渡與銜接均完美契合,毫無凝滯之感,給人予美好的藝術享受。
[1]何東陽,王笑坤,金學林,胡德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J].大自然.2010(01):54-56.
[2]王祎.奢侈品品牌與當代藝術聯姻的新形式構想[J].大眾文藝.2012(12):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