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強
(宜興 214221)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豐富多彩的文化分支則進一步細化了文化內容,這其中,祥瑞文化、禪文化等都是不得不提的精髓。幾千年來,它們不斷完善而改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并成為一個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烙印在人們的意識和心中。文化是一種相對抽象的存在,而要具象地表現它,則需依托各種藝術形式來進行精妙的轉化。發源于宜興的紫砂陶藝,便是一門十分優秀的技藝,獨有的紫砂礦土加之特殊的制作工藝,以及不斷豐富的紫砂文化,都推動著紫砂陶的發展壯大,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和一處寄托,將深刻的文化內容完美而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時至今日,宜興紫砂正不斷展示著獨特的魅力,令人愛不釋手。
紫砂壺“瑞獸”(見圖1)以傳統壺型為基礎,古雅而質樸,卻不失美觀與內蘊,其造型兼容傳統和創新,氣質獨特,以瑞獸畫龍點睛,充分表現祥瑞文化內涵,寓意深刻而一目了然,營造出溫馨祥和的氣息。陶刻裝飾錦上添花,布局簡潔合理,深入挖掘禪文化內容,傳遞出深邃的意蘊,發人深省與感悟,提升整把壺的文化氣息,增添了品茗賞壺的趣味性。造型和裝飾是紫砂壺藝最基本和最明顯的特征,因而也最能起到載體作用,真正提升一把壺的文化氣質,達到形神俱佳的藝術效果。現以此壺為例,具體談一談其造型和裝飾,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化內容。

圖1 瑞獸壺
紫砂胎土的可塑性決定了紫砂壺造型豐富多樣的特征,其藝術形式十分寬泛,素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之說,大致上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造型講究實用和藝術的統一,根據不同的需要來設計構思和深入完善。花器造型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規則,其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形的基本形態,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風格瀟灑、形象生動。紫砂壺“瑞獸”作為典型的花器作品,將螭龍及瑞獸形象生動逼真地注入壺中,進一步演繹出祥瑞的人文意境。整器穩重端莊、靈韻雋永,壺身圓潤飽滿,上下壓扁呈鼓腹狀,極具張力,壺蓋圓整平滑地壓于壺口,蓋口劃一,嚴絲合縫,尤其是子母線對應協調,頗見功力;壺底承托三只壺足,形似抽象的獸足,矮小粗壯,正好將壺身重心上托,使得整壺厚而不重,增添了幾分古雅而靈動的氣息;三彎流與圈把對應,壺嘴處以螭龍裝飾,形態精巧而簡潔,以線條勾勒出具體的表情狀態,雙目炯炯,鬃毛飄逸,惟妙惟肖;壺鈕保持了同樣的特性,以一只完整小巧的螭龍塑造成形,伏于蓋面中央,表情悠然自得,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格外逼真,腿部線條彎曲,以陰線勾勒的附帶紋飾呈現其蜿蜒盤曲的狀態,柔中帶剛,甚是美好。壺嘴與壺鈕的塑器形態充分表現出花器造型的特征風格,彼此對應,使傳說中的瑞獸螭龍得以恰到好處地體現,《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中說“于是蛟龍赤螭”,螭龍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祥瑞文化的重要圖騰和代表,這把“瑞獸壺”可謂寓多種傳統符號于一體,祥瑞縈繞,加之三足鼎立,更寓意天下祝福,人文境界不言而喻。
紫砂壺的裝飾表現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同的裝飾,巧妙的布局,無疑是對整體效果的進一步優化。陶刻是紫砂主要裝飾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筆、以刻代繪,融詩、書、畫、刻諸藝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這把“瑞獸壺”身上,“紫氣龍泉”四個字絕對是整把壺的視覺亮點,一方面,字體遒勁成熟,一氣呵成,刀法渾然天成且刀刀見筆,頗見中國書法之功力,字出而意到,藝術風格明顯;另一方面,“紫氣龍泉”四字更包含了濃郁的禪文化內涵,禪是東方文化的精髓,講求對心性的修煉,而紫氣東來便是禪文化境界的一種升華,紫氣便是禪的感應,龍泉則寓指壺中香茗,得天地之靈氣,洗滌人心,也安定人心,因而,此處四字即是對禪文化的闡釋,意味深長、發人省醒,同時,整體意境又對應作品主旨,不失壺與茶的本質,可謂妙不可言。
祥瑞縈壺繞,禪意入香茗。通過對紫砂壺“瑞獸”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發現,紫砂藝術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造型與裝飾雙管齊下,共同架構起一把壺的骨力。然而,紫砂壺往往不止是品茗器具,其造型和裝飾也承載著一定的人文功能,且最終成為一個精神符號或一種文化思想,使人們在面對壺的過程中,得到更深層的領悟或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