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龍
(宜興紫砂工藝廠,宜興214221)
人類自從有了造型藝術之日起,人體藝術就幾乎同時出現了,在幾萬年前的母系社會里,先民們由于對女性的崇拜,產生了古拙的裸女造像。古希臘羅馬社會崇尚裸體蔚然成風,藝術家們創造了大量杰作,將古代的人體藝術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藝術在歐洲再度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我國由于長時期封建社會的閉關自守,人體藝術的出現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學家劉海栗1912年創辦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率先在教學中使用人體模特時遭到封建勢力的激烈反對,幾乎被扼殺在搖籃里。
可想而知,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封建社會里,要在人體藝術領域里有所涉獵那是多么的艱難,需要有超乎常人的膽識。令人驚奇的是,在紫砂壺藝上開人體藝術之先河的竟是明代末期的一位才女梁小玉,《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記載:“梁小玉,字不祥,武林人。生卒年均不祥,約明神宗萬歷前后去世。”《陽羨砂壺圖考》的合編者之一的蔡寒瓊《牟軒邊瑣》記述了梁小玉所創作的一把奇壺:“壺堅質如玉,古澤如膏。壺身作乳形,極筑脂菽發之致;壺蓋紅的,若乳頭微凸;下作捫胸半褪,以繡帶為鋬,捫胸刻宋錦花紋,工麗無匹;其流作身根,形僅露少許,器偉而不丑惡;捫胸之扣作古玉臥蠶。”在封建社會里創作這樣的壺,在思想上必須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藝術上,其構思的巧妙也不同凡響。它的作者把它作為閨房秘玩,而傳之后人,人們也不以為俗而承認它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著名文人陳曼生設計的“曼生十八式”中,就有一把“乳鼎壺”,由楊彭年制作,其壺體扁圓,壺蓋圓而高聳,恰如少婦豐滿、堅挺的乳房,圓珠形的壺鈕則如乳頭,截蓋,蓋與壺體渾成一體,使乳房成為人身體的延伸,壺上有曼生的幕友喬重禧刻的壺銘:“乳泉霏雪,沁我吟頰。”是指茶湯濃如雪乳,飲之齒頰留香,沁我心田,助我詩情。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思想的解放、藝術的發展,人體藝術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接受,從此進入了藝術殿堂。1956年,毛主席曾親筆批示:“男女老少,裸體模特兒是繪畫與雕塑必須的基本功,不要不行。”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地得到解放,拓寬了藝術創作的領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以他藝術家的膽識,在上世紀90年代創作了貴妃系列的“貴妃壺”、“欲放壺”、“愛之欲壺”等,這些壺選擇女人身體的某一局部,表現女人身體的豐腴、柔和、圓潤、飽滿等體態特征,這一系列的壺在藝術界得到了好評。南京文學院院長王星琦說:“我非常喜歡貴妃系列,現代意識融進古典恐怕是不可避免,本體沒有變,紫砂的語境,紫砂的語義,或者說它的話語,紫砂的話語沒有變,它依然是壺。”所以,要概括“貴妃系列壺”的特色,那就是“古典的現代”。
“乳鼎壺”(見圖1)借鑒了陳曼生、楊彭年合作的“乳鼎壺”的藝術設計手法,在局部之處有以下兩點變化:一是由原來渾圓高聳的壺蓋改為渾圓略鼓的壺蓋,前者體現了少婦乳房的特征,后者體現了少女乳房的特征,相應地把圓珠形鈕改為圓柱形鈕,使之更具神韻,也更顯其青春活力,表現了少女乳房的清純之美。二是為了使“乳鼎壺”更具“鼎”的形態,借鑒了明代宣德爐的造型,壺體下部放出,上部略收。明代宣德爐的造型美在其中,無與倫比。它的器型集中了古代爐、鼎、彝器及柴、汝、官、哥、鈞、定等名窯名瓷的優點,其形是歷代藝人千錘百煉而得,故后世仿者不絕。在紫砂壺的造型中仿宣德爐造型的也為數不少。“乳鼎壺”的壺體采用宣德爐的造型后,集現代的人體美與古器的古樸美于一身,把纖巧與渾厚的風格相融合,顯示出它特有的藝術魅力。
圖1 乳鼎壺
對人體結構有研究的專家和學者都承認:在世間萬物中,人體的結構最合理,造型最完美,具有微妙、勻稱、曲直的外形變化,富有動靜節奏的姿態。因此,人體美為美中至美。“乳鼎壺”等把人體藝術應用于紫砂壺創作的這一類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廣泛的好評,它是與宜興紫砂自身特有的優點分不開的。宜興紫砂壺造型簡練、肌理細膩、色澤豐富、礦泥可塑性好,泥色的可選擇性強,在表現人體美這一內在特征上,是其他陶瓷材料所無法替代的。
把人體藝術與紫砂壺創作結合起來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集中精力、集中時間,搜集資料,深入研究。特別要加強自己的美學修養,提高自己對藝術美的鑒賞能力,只要能找到新的切入點,我們就能在這方面創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