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躍萍
(宜興 214221)
“茗壺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這是明代文學家李漁對紫砂壺的總評價,宜興紫砂壺形制優美、顏色古雅、構造合理,是實用的飲茶器皿,同時,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紫砂壺的藝術和人文情懷一直是歷代制壺藝人十分注重的創作細節,它們將精巧的構思和豐富的情感融入樸雅的紫砂壺體,使之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并且真正深入人心。紫砂“祥獅壺”(見圖1)便是這樣一件作品,現以此為例,具體談一談該壺的藝術和人文情懷。

圖1 祥獅壺
紫砂壺作為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制品,它的誕生仿佛是具有生命意識的,因此,但凡一件優秀的壺藝作品,往往都能帶給人觸動心靈的感受,而主旨則猶如一把壺的靈魂,是貫穿整件作品意境和表現的核心。“祥獅壺”顧名思義是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祥獅為題材而進行創作的,它以吉祥文化為中心思想,通過造型上的概括演練,優化形象,從而實現整體藝術和人文情懷的升華。
吉祥文化是家喻戶曉的民俗文化,它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變遷與發展,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它所折射出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念。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它的內容覆蓋極為廣泛,而吉祥物便是對其進行詮釋的實際表達。獅子從古代起就被作為壓邪鎮魔的瑞獸,佛教鼎盛時則充當護法的靈獸,它含有兆示祥瑞的內涵,被視做賴以寄載生活愿望,是蔭庇并致福人們的降福靈獸,因此,人們以祥獅來形容其所承載的美好吉祥的寓意,與此相關的藝術作品便不盡其數。紫砂“祥獅壺”充分融入祥獅意識的概念,通過主觀情感的滲透,表達出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的樸實愿望和簡單訴求,流露著吉祥的人文情懷。
對于抽象的情懷抒發而言,具體到一把壺上,則主要通過造型和裝飾等整體或細節性的表現來予以實現。在紫砂壺藝史上,以祥獅為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此“祥獅壺”雖選取同一題材,但在具體形象表現上則另有改進,更好地貼近了整把壺的主旨內涵,且更具氣韻風格。
紫砂壺造型豐富,圓器、方器、花器、筋紋器等各呈一態,惟妙惟肖,而彼此間恰到好處的結合,則能使作品表達更為相得益彰,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祥獅壺”的造型以圓器為主,兼以花器表現,妙趣橫生。壺身呈扁圓狀,上下略內壓,鼓腹極見張力,薄圓蓋內嵌于壺口,與壺身構成圓珠感,從而在整體上營造出豐潤圓滿的視覺效果,彰顯出圓器風韻,壺身由曲線組成,線韻柔和流暢、趨勢自然,顯得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而不笨、骨肉亭勻,而底部又以圈足承托,高矮適中,緩沖了壺身重心下沉的壓力,同時亦營造出一種輕盈的質感,與圓壺身相互融合,給人以敦龐周正、雋永耐看的美感;壺嘴從壺身前端探出,三彎狀一氣呵成,至出水口又迅速收斂成方形,妙不可言,增添了壺型的生動性;耳形圈把與壺嘴前呼后應,簡潔雅致,其比例和諧得體,優化了壺體圓、穩、勻、正的圓器風格特性。中國文化中視圓為圓滿、團圓等情懷,此壺以圓形架構壺型整體,正是恰到好處地烘托出其內在所蘊含的美好寓意,與作品所滲透的吉祥文化主旨相呼應。
對應祥獅這一題材,壺鈕特以塑雕裝飾的手法,微塑成一只幼獅狀,其形惟妙惟肖、生動逼真、比例協調,尤其是細節刻畫更是精妙絕倫,鬃毛飄逸,眼、耳、口、鼻均栩栩如生、細致入微,表情神態自若怡然,身形壯碩卻不失憨態可掬的可愛之情,它正靜靜地享受著休憩的愉悅感,營造出一派溫馨和諧的氛圍。“祥獅壺”也于此充分流露出祥獅之意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整把壺的藝術情懷,并實現與人文情懷的完美交融。
紫砂壺藝是一門富有情感的藝術,當藝術情懷與人文情懷相得益彰之時,整把壺必將呈現出更加完美的姿態,并且深入人心,給予人美與悟的感知。“祥獅壺”將傳統吉祥文化元素注入壺中,并以祥獅為具體形象,豐富了整把壺的藝術美感,而美好祥瑞的情感也通過獨特的藝術構造完美地呈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