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妹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實用的工藝品,既裝飾美化生活,更適用于品茗泡茶之實用所需,而人們在使用或收藏的同時,又能從中陶冶性情,獲得美的感受與情感的領悟。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在《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一文中曾說過:“抽象地講紫砂陶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紫砂“高鐘壺”(見圖1)便是一把形、神、氣、態貫通一體的紫砂壺,該壺素面朝天、古樸純凈、高遠簡約,給人以簡練而凝重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現便以此為例,談一談該壺的立意、形態及人文品位等內容。
圖1 高鐘壺
鐘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洪鐘發長夜,余響繞千峰”、“鐘聲警萬里,鼓聲惠十方”。古鐘是人們心目中崇高、美好的華夏文明象征,悠揚渾厚的鐘聲給人們送去吉祥。鐘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和信仰的載體,已經滲透到華夏文明中,古有“盛世鑄鐘”的傳統,在辭舊迎新的時刻,鐘聲更是愛的表達,傳遞著對新生活的向往、對親人的祝福、對眾生幸福、平安、吉祥的祈愿。“高鐘壺”的立意顧名思義是以傳統鐘文化為基礎的,通過抽象的鐘形,將鐘文化的寓意滲透其中,并折射出更多美好的情愫和現代的寓意。
在表現鐘文化立意的過程中,“高鐘壺”主要通過造型形象來予以詮釋。紫砂壺造型豐富,但大體上還是被分成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而光器最是風格明顯、高潔悠遠,頗受文人雅士親睞。“高鐘壺”便采用了光器造型,并充分遵循光器原則,氣韻高遠。立柱狀壺身的身筒較高,肩頸一體,壺口開于其上,一氣呵成,其線條平滑流暢,從壺肩向下蔓延至壺底,并逐漸向外擴展成裙邊狀,整個壺身由此形成一只抽象而惟妙惟肖的古鐘形態。與此同時,長直流從壺身前端探出,頗具氣度和力度;圈把呈耳形,簡約而趣味橫生;壺蓋溫潤如玉,為內嵌蓋,嵌入壺口中嚴絲合縫,穩重而不失實用;壺鈕呈橋狀,橫跨于蓋面,似一個半圓扣,與壺身主體形成巧妙的上下對應節奏。由此,一只完整的、生動的、古拙的鐘的造型便脫穎而出了。
“高鐘壺”整體形似古鐘,頗有幾分古雅氣質,它充分呈現出了光器的造型特征,其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線條組成,整體骨肉亭勻、比例協調、敦龐周正、干凈利落,其口、蓋、的、嘴、把、肩的配置比例和諧,勻稱流暢,光器向來以素面朝天的氣質而獨立于紫砂造型系統,這種素雅的本質便是一種深邃的人文意境,與中國文人所崇尚的精神價值相呼應。同時,該壺也充分詮釋了鐘文化立意,使之不是一把單調的、常規的飲茶器皿,而具有了耐人尋味的人文意蘊。
人文價值是一把壺在造型藝術基礎上進行優化引申的內容,也是衡量一把壺整體價值的關鍵所在。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含有這樣一個篇章,就是鐘文化,而中國的鐘文化具有特別的魅力,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輝煌的科技成就,而且顯示了中國人的非凡智慧。自古以來,以鐘文化為主題線索進行詮釋的藝術形式不勝枚舉,例如雕塑、書畫等,而紫砂壺歷來也是形式之一,且佳作較多,紫砂“高鐘壺”著重體現鐘文化內涵,寓意深刻,引人聯想。鐘是佛教的信物,也是古代政權的象征,與此同時,鐘也因聲音渾厚遼遠震撼人心,給人以清醒的意識而深受大眾欽服,鐘成為了正義、端莊的象征。從這把簡約而高遠的“高鐘壺”里,人們仿佛能夠聽到歷史洪亮的回音,聽到內心深處真摯的呼喚,聽到令人深思的節奏,從而回望生活、啟迪心靈,達到更進一步的人壺共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