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宜興 214221)
幾百年來,紫砂工藝以其古樸、典雅,以及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蜚聲海內外,被世人所推崇。宜興紫砂壺造型設計千姿百態,“方匪一式,圓不一相”,除了體現紫砂工藝的光輝藝術特性,還展現了歷史悠久、藝術繁榮的茶文化。紫砂壺作為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文化記憶,其魅力來自傳統的繼承與弘揚。在競爭激烈的多元文化框架下,獨特的紫砂傳統文化是立于世界陶苑的重心所在。以紫砂 “秋碩壺”為例(見圖 1),此壺由于注入了文化的內涵,有了更多可賞、可玩,可進行美學分析的空間,從而提升了自身的價值和力量。
圖1 秋碩壺
紫砂“秋碩壺”以“柱礎壺”為壺型,壺型優美、別致,更顯穩重。“秋碩壺”上窄下寬,壺底如同一個盤子與壺身相接而成,壺身向內凹陷,力蘊十足;一彎嘴扁平而為修長的葡萄枝狀,壺嘴上側的弧面造型別致,嘴口朝天;壺把為一根倒撇的葫蘆枝葉彎成的環形,拿捏方便;嵌蓋,圓形壺鈕也是以一根倒撇的葫蘆枝葉彎成的環形,且與壺把、壺流的葡萄枝狀相呼應。
“柱礎壺”原為陳曼生設計的一款穩重大方的造型,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古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制的立柱受潮濕而腐爛,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面隔離開,這塊石墩起到了防潮的作用。而且古人對礎石十分重視,這種建筑風格沿襲至今,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而發生了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并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筑花樣繁多,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正如這款以柱礎為壺型的紫砂“秋碩壺”,不僅壺器穩重、雅致,還象征著要想在秋天獲得碩果,就必須在春夏兩季打好基礎。
紫砂“秋碩壺”的造型奇特,將自然界的葡萄融入紫砂藝術中,使其更加貼近生活情趣。此壺充滿閑適、舒展、輕松的情態,線條與器型都流露出閑適之情,同時貼塑裝飾與之應和。自壺把上端銜接之處蔓延出一枝藤蔓,幾片葡萄葉緊貼與壺身,一串成熟的葡萄晶瑩剔透,壺鈕為虬曲的葡萄藤,壺把以葡萄藤作為裝飾,形態優美的枝葉藤蔓舒展,浮雕貼花裝飾美妙,葡萄鮮亮欲滴,賞壺間仿佛飄來了果熟秋香,讓人感覺到了此壺的大自然氣息。
紫砂壺飽含傳統文化魅力,全憑全手工技藝所創造的精、氣、神、形、美。評價紫砂壺的優劣,最終是文化。比如線條、比例好不好,是否流暢、有無氣韻,好的紫砂壺是材質、工藝、造型、裝飾、內涵的完美統一,是長期的手藝積累和純熟技巧,也是文化修養和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把紫砂“秋碩壺”以秋日的葡萄枝葉為藝術裝飾,壺蓋、壺腹處碩果累累,故以“秋碩”命名此壺。大自然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為藝術品。紫砂“秋碩壺”上的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征著五谷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喻為“豐收”。
紫砂“秋碩壺”通過貼塑的手法造景,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營造出碩果累累的金秋畫面,作品的美不僅是外表的美觀大方,更在于作品蘊含的文化價值。紫砂壺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藝術品,得天獨厚、應運而生,完美地實現了日常家用與藝術把玩的結合。
[1]高儉.淺論紫砂壺的文化魅力[J].江蘇陶瓷.2007(S1):12.
[2]黃麗萍.淺談“守拙壺”的風姿[J].江蘇陶瓷.2013(0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