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春
(宜興 214221)
中國的陶瓷制作歷史十分悠久,宜興便是著名的陶瓷產地之一,并被冠以“陶都”之美譽。尤其是紫砂壺更是獨樹一幟,幾百年來蜚聲中外,久負盛名。紫砂壺備受世人鐘愛是有緣由的,它是十分少見的集實用、藝術和人文內涵于一體的工藝品,它材質獨特、形態豐富、美輪美奐、意蘊深厚、泡茶上優、引人共鳴。因此,無論是創作還是鑒賞一把紫砂壺,都應從多方面來進行全面而合理的判定,從而真正去感知一把壺的魅力所在。
紫砂壺“喜慶”(見圖1)的整體設計遵循著實用與藝術于一體,形象與內涵統一的原則,其源于自然、美觀大方,一只南瓜入壺,一份豐收的秋韻呼之欲出,自然而然地營造出喜慶的氛圍。整把壺的藝術風格鮮明,即獨特的花貨形象和喜慶收獲的人文內涵,給予人豐富的遐想空間。
圖1 喜慶壺
紫砂壺的造型分為光貨、花貨和筋紋貨三大類,其中的花貨是紫砂藝人把自然界的物態形象加以藝術變化,設計成仿生的紫砂壺,從而賦予作品不一樣的生命力。一把好的花貨壺必須具備造型優、工藝好、美感度高以及具有一定的人文意境等特征。紫砂壺“喜慶”的造型便充分融入花貨特征,是一把非常明顯的花貨壺,其整體趣味盎然,但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備強烈的藝術美感。整器型如一只完整的南瓜,飽滿豐碩,仿佛剛剛瓜熟蒂落,富有新鮮清新的氣息,南瓜元素顯而易見。壺身與壺蓋合二為一,整體呈南瓜狀,布局均勻的筋紋從壺蓋向下沿壺身蔓延至壺底,線條流暢自在,在壺底中央交于一點,嚴謹而美觀。這些看似隨意的筋紋線恰是凸顯南瓜特征的關鍵所在,線條內嵌于壺身及壺蓋,從而形成一種起伏凹凸的質感,烘托出豐碩飽滿的生命之力,無論是壺蓋還是壺身,皆因筋紋而連貫一器,上下結合自然,雖厚而不重,營造出一種輕盈的美感。同時,壺鈕、壺嘴與壺把的藝術風格也與主體保持一致,壺嘴由瓜葉卷曲成型,葉脈清晰,葉片動靜結合,仿佛在風中拂動,惟妙惟肖;壺把以瓜藤彎折成圈形,其紋絡粗細、深淺、長短自然,切面真實生動;壺鈕則由一只逼真的瓜蒂構成,實現了作品象形藝術效果的完整呈現,一只栩栩如生的“南瓜”就此展現在人們面前。
“喜慶壺”的造型充分延續了紫砂花貨的形象特征,風格瀟灑、清新可愛,一只南瓜映照出整個秋韻,田園趣味呼之欲出。造型是一把壺最直觀的表現形式,這把壺無疑是對光貨造型最完美的詮釋,除此以外,塑雕裝飾的烘托效果亦十分明顯。塑雕裝飾通常取材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這種裝飾手法在歷史的進程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紫砂花貨的主要制作手段,并與花貨造型融為一體。在壺身一側,從壺把梢部攀伸出一簇瓜藤、一片瓜葉,其伸展自若,恰到好處地貼于壺身,立體效果明顯,葉脈清晰畢現,瓜藤、瓜葉還呈現出清風拂過微微翻卷的趨勢,瓜葉上一只小巧的七星瓢蟲憩于其中,主體色澤與瓜葉一樣,呈現出一種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同時,壺身上又貼塑了一只相對較大的七星瓢蟲,仿佛是剛剛爬到了壺上,立體而生動,其大小比例、形態風格均與真實的瓢蟲一致,背殼上黑色七星點點有趣,墨綠色的觸角繪于其周邊,妙趣橫生,其與瓜葉上的瓢蟲相對應,一大一小,生趣無限。
“喜慶壺”構思巧妙、雅而不俗,展現出田園風光之美,營造出唯美恬雅的生動氣象。以造型裝飾為本質表現,它更釋放出一種濃郁的人文內涵氣息。作品取名“喜慶”二字,包含著美好的情感,祝福之情顯而易見,而飽滿的南瓜正是秋收的象征,瓜熟蒂落,又是一年收成時,無疑從側面巧妙烘托出喜慶氛圍,令人回味悠長。這份喜慶所承載的是四季更迭的寒冬酷暑,是春耕秋收的勞碌堅持,喜慶來自于人們的辛苦勞作,來自于投入和付出,而這些正是此壺內在深層的人文寓意,人生如四季,只有經歷艱辛、堅持付出、承擔悲歡,人生才會迎來成功和收獲的時分,所有的喜慶也會因曾經的努力而在最好時間來臨于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