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偉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發展到今天,優秀的紫砂壺光貨造型以簡潔、明快、挺秀的神韻,代表著紫砂壺藝的不朽形態?;驁A、或方,都以輪廓周正、素雅端莊而著稱,匯集了歷代藝人的創造智慧。
明代最有聲望的時大彬所制的“六方壺”,其身筒、壺嘴、壺把、壺蓋和壺鈕都呈六方型,寓圓于方、敦實厚重。又如黃玉麟的“方斗鋪砂壺”、范大生的“六方竹頂壺”、徐漢棠的“開片四方壺”等,方留壺韻、正氣靈動,彰顯了壺藝大師的藝術品位和卓越才華。向前輩學習,創新制作的“靈方壺”(見圖1),力求體現壺的形象之美,在突出藝術效果的同時,運用陶刻技藝展現“竹韻松風”的意境,使之與六方形的壺體主題吻合,弘揚高潔、方正的意愿,抒情又寓意。現就兩個方面簡要論述“靈方壺”的創作構想。
圖1 靈方壺
紫砂壺方器包容了多種多樣的壺體形象,一般有正方、長方、扁方、六方、八方以及由此演變而成的其他形制。它的鮮明個性是工藝體系發展脈絡與形體結構非常清晰和獨特,達到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和諧統一。
“靈方壺”吸取了方壺的精華,通過線與面的巧妙組合與段泥的泥色渾然配置,凸顯壺的造型美,就是所謂的輪廓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舒展有度、意趣濃郁。在創新思路和藝術訴求的同時,把美好的設計構想用文化的角度、藝術的手法、方器的形韻去表達。它的直線、豎線、肩線、底線的運用恰當地勾勒壺體的各個塊面。特別是壺體呈現出方中有圓的溫潤感覺,壺肩的弧線過渡舒展轉換,營造出方器獨具的俠骨柔情和神采飛揚的藝術效果。
這把壺之所以稱為“靈方”,是希望它成為靈動的方器,有一種“方正”的文化內涵。《漢書》中說:“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而不避;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務;不以忙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古往今來,人們追求“賢良方正”,倡導“品行端良”,所以,將“靈方壺”的主題設置在弘揚中華民族大美的思想境界中,傳遞人間正道的正能量。紫砂段泥純正無瑕,以素心素面示人,用方正的塊面和線條寄托企盼和吉兆的象征,采用借助式的藝術思考,提升紫砂文化內在的價值品位和價值理想,同時也流露了自己在設計制作這把茶壺時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滿足。壺之六面的線條延伸至壺肩、壺口、壺蓋與壺鈕,形成和諧完美的整體,柔和的線條、潤澤的弧度,使作品在方正中蘊含內斂,光潔中透溢靈氣,使人感受到“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文化意象和藝術語境。
紫砂壺從藝術的角度來審視,是通過陶刻與書畫藝術的結合來傳遞優美的旋律,營造高妙的境界,詮釋作品的主題。紫砂壺上的書畫陶刻作為壺藝的裝飾手段,應該崇尚自然。它與宣紙上書畫有相同之處,卻又大相徑庭。雖然都是作者飽醼生活的激情,尋找心靈的閃光,追求畫面的審美,但是,所用的材料、書畫的技法有很大的區別。紫砂壺上刻繪出自然景致,是為了強化作品的文化內涵,或是梅蘭松竹,或是春山秋水,或是人物故事,或是詩詞雋語,能使紫砂壺透溢雅懷之境、閑達之意,以器載情,璧合傳心。
“靈方壺”的陶刻書畫主要突出“高潔”的意境,與“方正”契合,從而達到端莊文秀中壺里有詩,氣韻貫通中壺中有神。“未出土之有節,高數丈也虛心”,這是竹子的風骨。葉劍英元帥曾在詩中寫道:“彩筆凌云畫溢思,虛心勁節是我師。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边@是一首頌竹的歌吟。而松樹經霜耐寒的品質歷來為人們所贊美。宋代蘇東坡在《七絕一首》中說:“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而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山松》寫得更加有趣:“松!有風你也嗡,無風你也嗡,砍掉松梢不發嫰,落地松籽滿山松”,顯現了松樹的不倔性格和高貴品德。于是,在“靈方壺”陶刻書畫了“竹韻松風”的篆書和二幅畫。一幅畫是“竹石圖”,另一面幅是“松下品茗”,在切情、切意、切境的基礎上烘托出“靈方壺”的創作主旨。
在陶刻這件作品的時候,用寫意的刀筆技法描寫景物,其藝術語言是線條、構圖、動感和刀法。變化最多的是線條,有粗細、頓挫、疾徐、轉折、皴擦和點染,用變幻莫測的線條來表現物象的外部輪廓、人物的衣皺變化、松竹的自然形態等,正如古人所言:“夫畫,非摹物,乃造相也。布以形色,托以情思。則相隨心觀,物以文立”。“靈方壺”上陶刻書畫追求的就是這種意趣,起到烘托作品主題的作用。
“靈方壺”的設計制作體現一種藝術構想,努力達到型、畫、刻的有機融合和完美表演。紫砂壺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將藝術與時尚的元素結合、與民族的風尚合拍,強調作品的個性特色,去承載紫砂技藝體系中的那份瑰麗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