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步新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代,可謂名家輩出、代有精品。紫砂壺作為宜興紫砂藝術的優秀載體,自古至今為人們呈現了無數豐富的藝術大餐,同時由于其兼具良好的實用性與獨特的藝術性兩大優點,故而備受大眾喜愛。紫砂壺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豐富的人文文化元素和傳統的民風民俗,是充滿文化氣質的藝術品,在世界藝術之林有著瑰麗的地位。
壺藝創作講究對題材的選擇和提煉,作為整把壺的靈魂主旨,它的構成元素十分豐富,而自然景觀、文化內容等都是壺藝人常作的題材。蓮花在佛教中被認為是西方凈土的象征,是孕育靈魂之處,其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其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征,歷來深受文人雅士的鐘愛,是各種藝術形式中的常用載體,紫砂壺亦不例外。以蓮花為題材的壺作不勝枚舉,近代花貨大師蔣蓉便曾創作過諸如“青蛙蓮子壺”等經典佳作,深受世人喜愛。紫砂壺“圓蓮”(見圖1),顧名思義便是以大自然中的蓮花為題材元素而進行藝術刻畫的作品,該壺氣韻清新,大有回歸自然之意境,清新圓蓮、亭亭玉立,配上樸實無華的紫砂泥料,整壺更流露出一種樸素、高潔的人性精神之美。
圖1 圓蓮壺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千姿百態,主要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其中,花器俗稱花貨,是指那些以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為題材,模擬自然形體的造型;或是在方圓等幾何形體上進行堆雕裝飾的器皿。花器作品取材于自然界生物、器物、景物等形象,通過運用紫砂五色土的獨特功能,經藝術加工提煉,采用捏、雕、鏤、繪等技藝手法,成為千姿百態的花器紫砂壺。一件形神兼備、氣韻俱佳的花器作品,就如一幅精美的立體畫,帶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
紫砂壺“圓蓮”遵循花器制作原則,獨顯花器風范,美不勝收,令人神往不已,尤其將蓮花之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壺氣韻豐沛、格調高雅,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作壺身,圓潤而大氣,蓮葉卷曲自然,起伏有致,葉與葉之間的紋絡清晰可見,線條感強烈,生趣優雅。整個壺身厚而不重、骨肉亭勻,俱現“圓”之風格,圓蓮之意象呼之欲出。與此同時,壺體各輔件亦搭配和諧、惟妙惟肖。卷裹的荷葉為壺嘴,一彎狀一氣呵成,節節清晰的荷花枝梗挽成壺把,與壺嘴在形象和風格上保持一致;壺蓋微鼓,蓋沿內嵌于圓壺口,嚴絲合縫、銜接自然,其形作蓮蓬狀,蓋頂置蓮子,嵌入蓋面特色鮮明,尤其是蓮蓬中的蓮子粒粒活絡,手握壺柄輕輕一搖,蓮子粒粒滾動,實為難得巧妙;壺鈕呈圓柱狀,珠圓玉潤,恰好切合了“圓”之主旨。
造型有造型的神態,紫砂壺形制確定以后,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神態,其中一種是采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種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則力求形象逼真,變化則經藝術手法的處置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動靜合一的感受。紫砂壺“圓蓮”造型比例協調勻稱,線條流暢優美,將蓮花的形態制作得惟妙惟肖,蓮花的花瓣、蓮葉的筋脈均流暢自然、神韻雙佳,既處處嚴謹,又全盤皆活,體現出濃烈的生活情趣,是大自然造化的藝術反映。紫砂花器著重于模擬自然界固有的人和物,在生動的形象中流露出瀟灑的風格,在豐富的構圖中傳遞出夸張的意象。“圓蓮壺”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為規則范疇,使自然形象呈現出極為生動的藝術效果,實現形與意的完美統一。
紫砂壺創作來源于自然和生活,每一道自然風景都能成為壺藝創作的來源,而通過藝術形象又充分與人文內涵結合,詮釋情感思想內容,從而提升作品的整體價值。“圓蓮壺”圍繞蓮花這一物象,以藝術形態,傳遞蓮花的審美和人文元素,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并激發起人心靈上的共鳴,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