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建
(宜興 214221)
陶藝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而宜興紫砂無疑是眾多陶藝形式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陶藝中的瑰寶。宜興紫砂壺造化神奇、材質獨特、形象豐富、內蘊深厚,深受世人的推崇,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壺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時期,繁榮于當代,時至今日,紫砂壺已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并且愈加自然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紫砂泰斗顧景舟在《壺藝說》一文中提到:“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因此,紫砂壺是兼具實用和藝術價值的工藝品,而在歷代藝人與文人的推動交流下,紫砂壺的文化價值更不容忽視,它于中華傳統文化和民俗民風中博采眾長,并在形神兼備的藝術轉化中獲得人與壺的最終共鳴。現將以紫砂壺“梅花三弄”(見圖1)為例,談一談其形神兼備的藝術特征和人文內涵。
圖1 梅花三弄壺
題材立意通常是紫砂成壺的首要步驟,凡一件真心創作的紫砂壺作品,總是要先進行深入的構思,最終達成一個主題,從而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始終圍繞和貫穿這個主題,可以說,立意就好比一把壺的中心思想。自古以來,以梅花為主題的紫砂壺不勝枚舉,梅花雖為傳統題材,由于其一直深受世人喜愛和膜拜,因而經久不衰,同時,不斷的創新創意又賦予這個題材全新的概念,進一步提升了梅花款紫砂壺的魅力。“梅花三弄壺”顧名思義也是以梅花燦爛綻放為主題的,整器從梅花和梅枝的形態中提煉造型特征和人文涵義,從創作原意到壺體造型,無不洋溢著深入人心的朝氣,滲透著一種不畏嚴寒的生命力。
紫砂造型是表現作品立意最重要的手法,也是最物態的表達。紫砂造型豐富多樣,圓器、方器、花器、筋紋器等傳統形態以及變化多端的現代美學創意形態交相輝映,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紫砂造型并不是單一化的,從這把“梅花三弄壺”上便可得知,不同的造型風格完全可以在同一件作品中相得益彰、融為一體。該壺將筋紋器與花器的風格特征完美交融,既體現出筋紋器紋理清晰、脈絡有致的線條感,又流露出花器生動自然、巧奪天工的美感。壺身整體飽滿大度、圓潤光潔,鼓腹充滿了一種擴張的力量,底部以高圈足托起,提升了壺的重心,使之富有靈氣、端莊、安定的效果;壺蓋呈薄片圓狀,合于壺口,上下相切,嚴絲合縫;壺嘴、壺把與壺鈕均塑成虬曲的梅枝狀,其曲度走勢與枝節相呼應,顯得自然天成,樹洞與紋絡歷歷在目、逼真形象,其虬枝鐵桿,更是力度十足,張揚著生命力。與此同時,壺把和壺鈕處蓄出梅花,一朵朵或綻放、或含苞的梅花伸展于壺身及蓋面,形態自然而富含力度,生趣盎然、俊俏無比,帶給人強烈的美的感知,同時也將作品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意境表現的重要載體,梅花給予人一目了然的感覺,它充分展現出花器造型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則,風格瀟灑而構圖簡潔,藝術效果呼之欲出。壺身上的淺筋紋線裝飾無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條條筋紋看似簡潔明了,實則彼此對稱,距離一致,既緩和了形態上的單調,又不顯得累贅,可謂恰到好處。
“梅花三弄壺”在表現藝術形態上面面俱到,每一處都無可挑剔,除了具體到造型特征外,泥料上亦十分講究。朱泥屬紅泥系列,作為紫砂中一種比較特殊的泥種,它紅而不嬌、細而不膩,此壺選用的泥料正是朱泥,并增添了一些顆粒感,使之砂多漿少,從而在視覺上產生一種猶如梨皮般的效果。整器胎質光潔明亮,于紅中略帶一點橙色,仿佛泛著桔光,溫潤透明,質感均勻而惹人喜愛。
紫砂壺的文化蘊意始終是提升作品價值的根本所在,“梅花三弄壺”以梅花綻放為主題,充分詮釋著中國文化中關于梅花的蘊意。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象征著清雅俊逸的風度,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氣質,高潔堅強、謙虛奮發的品格等,歷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崇拜和喜愛。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疏影橫斜暗香流,梅花三弄撲鼻香,此壺正是通過藝術造型的形式,將梅花的深刻蘊意傳達到人們心中,升華了整把壺的價值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