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盧 嶸(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烏海市由于礦業開發導致自然植被嚴重破壞,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現象嚴重。礦山復綠工程,是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實現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對采礦活動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使地質環境達到穩定、生態得到恢復、景觀得到美化,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1 氣象 烏海市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干燥多風。據烏海市氣象局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156.8 mm,年降水量的65%集中在7~9月。平均水面蒸發量達3 206 mm(20 cm蒸發皿觀測值),其中5~8月的蒸發量占全年的61%,最大蒸發量多出現在6月份。多年平均氣溫9.7℃,氣溫年際變化不大,年內變化很大,極端最高氣溫40.2℃(1999年7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32.6℃(1971年1月22日),變幅達72.8℃,夏季各月平均氣溫在18℃以上。大風和風沙時有發生,歷年最大風速24 m/s。平均凍土深度1.05 m,最大凍土深度1.20 m。
1.2 水文 烏海市主要河流為黃河,由南向北,穿市區而過,流程約105 km。歷年最大流量為5 820 m3/s,汛期多在7~10月份,最小流量為88.5 m3/s,枯水期為12月至翌年6月份;流量為500~1 200 m3/s,年徑流量為220~400×109m3,流速為0.88 ~1.97 m/s,最大流速為2.73 m/s,水深2.50~11.60 m,水位標高1 063~1 069 m,水位變幅一般在2~3 m,河水水面比降1.3~3.9/10 000左右,河水水質良好,礦化度0.4~0.5 g/L,為 HCO3·SO4·Cl~ Na·Ca·Mg型水。河水含砂量較大,為2.30~5.02 kg/m3。
1.3 地形地貌 烏海市位于內蒙高原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的黃河之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山區海拔高程1 450~2 149 m,黃河沖洪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高程為1 060~1 090 m,坡度在1‰~2‰。根據形態特征烏海市地貌類型主要包括:低中山、低山丘陵、山間洼地、山前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風積沙地、波狀高原7種地貌形態。
2.1 礦山開發利用現狀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年)》[1]、《烏海市海勃灣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報告》、《烏海市烏達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報告》及“烏海市礦業權數據庫”統計,目前烏海市礦山企業總數共計278家,礦山總面積226.18 km2,其中生產礦山161家,閉坑礦山117家。按礦產類型劃分,能源礦山(煤礦)53家,金屬礦山(鐵礦、鉛礦)32家,非金屬礦山193家。按開采方式劃分,地下開采39家,露天開采236家,地下露天聯合開采3家。
2.2 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2.2.1 礦業開發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2-3]。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年)》,烏海市礦山用地面積為226.18 km2,因礦業開發占用破壞土地面積84.95 km2,占礦山用地面積的37.56%。
2.2.1.1 露天開采。采礦場(工業場地、排土場地、采區)占用破壞土地3 829.07 hm2,其中煤礦開采占用破壞土地3 471.96 hm2,固體廢棄物(包括煤矸石和非煤礦山廢棄物)占用破壞土地面積311.11 hm2,其中煤矸石占地面積為101 hm2。
2.2.1.2 井工開采。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土地25.136 hm2、地面塌陷區占用破壞土地4 980.44 hm2、工業場地占用破壞土地面積39.00 hm2。占用的土地類型主要為荒漠化天然草地。井工開采礦山占用及破壞土地面積5 044.576 hm2,露天開采礦山占用破壞土地面積3 829.07 hm2。不同礦產類型開發占用破壞土地面積為煤礦8 516.566 hm2,金屬、非金屬礦山357.11 hm2。
礦業開發對土地資源的占用與破壞,特別是對地貌景觀的破壞是不能完全恢復的,由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高,露天開采比井工開采占用破壞土地更加嚴重。占用破壞土地的資源類型以天然草地為主,表現形式主要是植被破壞,土地喪失使用價值,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其他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和發展。
2.2.2 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礦業固體廢棄物主要指露天開采剝離廢石、土和煤矸石。全市各類礦山固體廢棄物年產出量1 579.668 ×104t,年排放量 1 127.800 8 ×104t,累計積存量5 639.004×104t;以煤礦、非金屬礦為主,其中煤礦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5 073.444×104t,其中煤矸石年產出量600×104t,年排放量540×104t,煤矸石的累積存量2 700×104t。非金屬礦產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565.56×104t。礦業固體廢棄物產出量主要為露采剝離廢石、土和煤矸石。烏海市大部分礦區的地下水相對貧乏,大多在開采標高以上,而且地表水系不發育,降水量較少,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淋濾污染、風化揚塵與土壤污染。
2.2.3 地面塌陷。烏海市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是煤礦采空區地面塌陷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呈明顯的地面塌陷區,由大小、規模不等的地面塌陷坑(面積20~800 m2,深度1.0~15.0 m)串珠狀、長列式組成;另一種呈大面積整體沉陷(沉陷深度0.3~1.0 m),地表和周邊伴生環狀地裂縫(延伸長度20~1 200 m、寬度0.1~0.5 m、深度1.0~3.0 m)。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年)》,全市煤礦區發生地面塌陷災害(地裂縫)點15處,其中大型2處、中型7處、小型6處,面積達4 980.44 hm2;據不完全統計,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6 000萬元。
3.1 礦山復綠分區 根據“烏海市礦山復綠水資源利用工作方案”中利用海勃灣水利樞紐及環城水系解決礦山復綠用水的思路[4-5],由北向南分別為:千里山礦區、摩爾溝礦區、駱駝山礦區、烏達礦區、老石旦礦區、公烏素礦區、雀兒溝礦區[6]。
3.1.1 千里山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海勃灣區千里山工業園區,海拔標高1 261~1 452 m,平均標高1 387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18 km,平均水位高差321 m。區內共計12家礦山,礦山總面積5.268 3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2.631 5 km2,井采礦山面積2.636 8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鐵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嚴重影響到經濟開發區周邊的地貌景觀。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2 摩爾溝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海勃灣區,海拔標高1 198~1 684 m,平均標高1 350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11 km,平均水位高差284 m。區內共計28家礦山,礦山總面積42.048 2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13.282 5 km2,井采礦山面積28.765 7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鐵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3 駱駝山礦區。礦區位于海勃灣區及海南區,海拔標高1 275~1 482 m,平均標高1 370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13 km,平均水位高差304 m。區內共計30家礦山,礦山總面積77.379 5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69.208 6 km2,井采礦山面積8.1709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鐵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4 烏達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烏達區,海拔標高1 181~1 257 m,平均標高1 220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13 km,平均水位高差154 m。區內共計12家礦山,礦山總面積29.687 3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14.824 1 km2,井采礦山面積14.863 2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鐵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5 老石旦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海南區,海拔標高1 154~1 409 m,平均標高1 280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9.7 km,平均水位高差214 m。區內共計80家礦山礦區面積11.405 4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1.629 km2,井采礦山面積9.776 4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粘土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6 公烏素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海南區,海拔標高1 206~1 301 m,平均標高1 220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11.7 km,平均水位高差218 m。區內共計4家礦山,礦山總面積29.014 6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5.534 8 km2,井采礦山面積23.479 8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1.7 雀兒溝礦區。礦區位于烏海市海南區,海拔標高1 106~1 169 m,平均標高1 137 m,與黃河平均直線距離0.8 km,平均水位高差102 m。區內共計7家礦山礦區面積10.066 3 km2,其中露采礦山面積3.247 3 km2,井采礦山面積6.819 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石灰石礦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采坑、固體廢棄物占用破壞了大面積土地資源,區內地表植被不發育,沙化嚴重。
3.2 礦山復綠需水量計算 對于烏海市荒漠草原區而言,植被生態環境需水量是保證植物正常、健康生長,同時能夠抑制土地沙化、鹽堿化,乃至荒漠化發展所需。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行業用水定額(DB-T385-2009)》,荒漠草原區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灌溉定額為4 725 m3/hm2,速生林灌溉定額為1 800 m3/hm2。依據烏海地區氣候、土壤、作物需水等情況結合考慮礦區植被生態恢復為種植樹木和草地,草地用水定額較高而林地較少的實際情況,綜合上述因素確定烏海市礦區生態最低需水量2 500~3 000 m3/hm2(在節約用水的條件下,生態最低需水量相對較小)。根據礦區地質環境破壞情況,露天礦山對礦山環境破壞嚴重、破壞面積大,井工開采礦山對環境破壞較小的特點,在計算生態恢復區域面積時,露天礦山按礦山面積的100%計算,井工礦山按礦山面積的40%計算,不考慮礦區內、外未破壞區域,各礦山復綠年需水總量如表1所示,礦山復綠年需水總量為3704.063 0×104~4 444.875 6 ×104m3。
烏海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是礦業開發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和地面塌陷三方面,通過對各礦山復綠分區需水量的計算分析可知,礦山復綠年需水總量為3 704.063 0×104~4 444.875 6×104m3,露天開采礦山年需水總量為2 758.945×104~3 310.734×104m3,井工開采礦山年需水總量為945.118 0×104~1 134.141 6×104m3。
表1 烏海市各礦區復綠年需水總量統計
[1]劉占敏,王文東,關鵬.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礦山需水分析報告[R].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2013.
[2]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年)[Z].
[3]李峰,衛愛民,朱瑞賡.綠色生態材料與礦山復綠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6):1-3.
[4]王蓉麗,方英姿,徐明.廢棄礦山生態復綠技術研究進展[J].山西建筑,2011(10):200-202.
[5]武強.我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類型劃分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3(5):107-112.
[6]徐爭啟,倪師軍,張成江,等.我國城市環境地質研究現狀及注意的幾個問題[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6(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