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中國煙草科學》編輯部,山東青島266101)
“質量”是量度物體慣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強弱的物理量[1],在農業科技期刊中使用頻率很高;同時,“質量”還常常表示“產品的優劣程度”,單獨或與其他名詞搭配,在科技領域中廣泛使用。因此,在同一期刊,甚至同一論文中,往往出現表示不同含義的“質量”,容易引起讀者混淆;另外,標準物理量“質量”的廢棄名稱“重量”雖然已經不再單獨使用,但因之衍生出的一系列名詞術語,卻仍然在科技期刊中經常出現,這顯然不符合國家標準,并且感覺極為混亂。筆者分別選取表示“優劣程度”的“質量”組合詞和“重量”的合成名詞若干,在“中國知網”中調查了使用現狀,以期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希望“質量”的使用能引起更深切的重視,以便促進科技信息更廣泛的交流。
1.1 物理量“質量”的正確使用 質量是國標中規定的標準物理量名稱,符號為斜體英文字母m[2],在科技期刊中出現頻次較高。
例1 根據Moll等的定義計算氮效率,該試驗以單位質量土壤有效氮量所生產的單株葉質量來表示氮效率。
例2 每小區選取有代表性的煙株3株,測定單株葉質量。
1.2 相關的廢棄名詞及修改 “重量”在科學技術中表達的是力的概念,其單位為N,不能與“質量”混淆。在科技領域應嚴格區分質量和重量;但由于長期以來“質量”作為量使用時,一直被“重量”所取代,因而許多表示“質量”意義的名詞,寫成含“重量”的形式,并且至今經常在科技期刊中出現,其中包括干重、鮮重、容重、恒重、單葉重等等。這些組合詞不像“重量”的廢棄那樣具有強制性,而且尚無統一的修改標準,所以目前在科技期刊中兩種形式并存;但已有高校學位論文規范中明確規定,不能使用“重量”,且相應的一系列名詞都要改成“質量”意義的詞[3],干重、鮮重、容重、恒重、單葉重等都不應使用,要修改為干質量、鮮質量、容質量、恒質量、單葉質量;科技實驗論文中常用的“稱重”,也要相應地改為“稱量”為宜。
例3 在團棵期、旺長期、圓頂期分別選取各處理生長一致的煙株3株,根系沖洗干凈,將根、莖、上部葉、中部葉和下部葉分開(團棵期按根、莖、葉分開),105℃殺青15 min,75℃ 烘干至恒重。
例4 稱取10 g樣品,加乙醚50 ml,用索氏抽提法提取9 h后,蒸去提取液中的乙醚,將殘余物真空干燥至恒質量,稱量為0.11 g,故黑刺菝葜根莖中含油脂11 mg/g。
例5 試驗開始時(Ⅰ期),處理區和對照區土壤容質量分別為 1.36 和 1.49 g/cm3,Ⅱ期處理區土壤容質量下降為1.32 g/cm3,試驗結束時(Ⅲ期)則下降到1.23 g/cm3,試驗期間共下降了9.38%;對照區土壤容質量則略有下降,但變化幅度不大(-3.99%)處理區和對照區土壤容質量在試驗前后的變化均無顯著意義。
筆者在“中國知網”輸入表示“質量”的名詞術語,檢索了2009~2013年科技期刊中此類名詞的使用情況,結果顯示,有的期刊仍然使用帶“重量”的詞(以下簡稱原詞),有的則使用了帶“質量”的規范新名詞(以下簡稱新詞);原詞的使用頻次仍然居高,但新詞的使用在逐年增多,尤其是“干質量”、“鮮質量”的使用頻次較其他新詞高。這說明此類名詞的規范化正日益受到重視,但未來的規范化之路依然很長。

表1 2009~2013年“質量”相關名詞術語在科技期刊中的使用頻次統計
2.1 相關的組合詞 在科技期刊中,“質量”常常與其他名詞組合,表示特定物質的優劣程度,嚴格而言這是不規范的,因為“質量”首先是作為標準物理量使用,如果在同一期刊,乃至同一論文中,同時出現不同含義的質量,將會使讀者混淆。
例6 取外觀質量均勻一致的掛牌標記初烤煙葉,測定其總酚、綠原酸、蕓香苷的含量。
例7 煙葉化學成分是煙葉質量和香型風格特征的重要物質基礎。
例8 不同產地、生態環境下生產的烤煙質量相差較大。
2.2 “質量”宜改為“品質” 質量在科技期刊中首先是作為量名稱存在的,為了避免產生歧義,表示“產品的好壞程度”的質量,建議改為“品質”,特別是在同一種期刊中,以免產生混亂。
例9 因此,全面分析國內外不同產地烤煙之間的化學成分差異,有利于更加科學地理解國內外不同產地烤煙之間的品質差異。
例10 多酚類化學物質在煙草的生長發育、調制特性、煙葉色澤、等級、煙氣香吃味和煙氣生理強度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衡量煙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11 在現有生態環境基礎上選擇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品種類型,發揮環境的最大潛力是提高烤煙品質的關鍵環節。
通過檢索發現,目前有期刊已經率先做出這種符合科學的改變。在“中國知網”的“期刊檢索”中,依次輸入含有“質量”或“品質”的詞組,發現含有“品質”的詞組數量總體有增加的趨勢(表2),其中如“烤煙品質”、“感官品質”、“內在品質”等的使用頻次逐年高于對應的含“質量”詞組。

表2 2009~2013年科技期刊中含“質量”和“品質”的詞組使用頻次比較
在檢索中還發現,同一論文中,出現“質量”與“品質”共存的現象。
例12 對應土樣點上的烤煙質量分析結果表明,烤煙品質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性。
此句中的質量和品質含義相同,都表示烤煙葉片的優劣程度,因此應統一改為品質。
“質量”作為標準物理量,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日益頻繁。在現行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本中,已經將“體重”改為“體質量”;大型貨車的承載標準,也由原來的“載重”變為“載質量”。例如,體質量50 kg,載質量5 t,等等。作為學術交流和科技信息傳播的平臺,科技期刊更應當敢于做表率,在稿件的編輯加工中規范使用“質量”,并通過發布征稿啟事、舉辦講座、撰寫論文等方式,宣傳“質量”的兩種不同含義,使作者了解并大膽、正確使用,進而促進科技期刊的標準化進程。
[1]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10:1699.
[2]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23-124
[3]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學位分委員會.研究生學位論文符號及單位規范補充要求[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