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認同是認識主體對自己生活于其中并作為認識客體的國家所持有肯定性的認識、態度、情感及信念。通過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的整體認同度比較高,不僅具有較堅實的心理和情感基礎,也具有較強的行為基礎。進一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要以中華文化教育為主線,筑牢他們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要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增強他們國家認同的真實感受;要以人文關懷為途徑,推動他們國家認同的情感升華。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 國家認同;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5-0073-05
國家認同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政治共同體歸屬的確認以及個人對自己意欲歸屬的政治共同體的期待,它是認識主體對自己生活于其中并作為認識客體的國家持有肯定性的認識、態度、情感及信念。國家認同還是一種基于政治合法性和意識形態的認同,需要建立一種政治和文化上的統一性,把一國內部具有差異性的族類共同體整合到統一的政治共同體中,同時通過各種措施制造或者發明所有族類共同體同屬于一個國家的“想象”。民族或族群是國家的組成部分,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人造物。在多民族國家中,社會成員不僅要認同本民族及其文化,同時也要尊重和認同共同體內的其他民族及其文化,通過對民族共同體及其文化的認同,最終達到對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實現民族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是保持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思想基礎。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的生力軍,也是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的中堅力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民族高等教育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于受自然、經濟、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思想認識、心理因素、情感發展,包括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等方面都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分析和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途徑,不僅是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進步與繁榮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的戰略需要。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內容
為了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狀況,我們在全國13個省、市、區選取了28所高校,這些高校主要是民族高校、民族地區高校、武漢地區部分高校以及特色鮮明的高校。我們統一發放調查問卷3000份,實際回收2917份,回收率97.2%;經剔除無效(35個問題中未作答問題超過3個)問卷后,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822份,有效回收率94.1%。收集了除漢族外全部55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
本問卷共設計了35個問題,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和國家認同狀況兩個大的方面。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民族、家庭所在地、家庭經濟收入、畢業中學、就讀大學和年級等七個方面;國家認同狀況分別從認知、情感、行為和評價四個維度,按照“很贊同、贊同、不一定、不贊同、很不贊同”五個量綱設計。最后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參見表1、表2、表3。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狀況分析
下面我們從四個主要維度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作具體分析。
1.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國家認同狀況分析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相關選項的分析中,我們對選項中的“很贊同、贊同、不一定、不贊同、很不贊同”五個量綱,依次按照1、2、3、4、5分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4。
從表4的平均分值來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程度都比較高,他們對國家認同具有較堅實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從國家認同的四個調查維度來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認知維度和情感維度對國家的認同度最高,其平均分值均在1.40分以下;其次是行為維度,其平均分值也在1.40分左右。這充分表明,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以上三個維度所設選題持非常肯定的態度。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評價維度對國家的認同度相對低一點,其平均分值在1.49—1.72分之間,這就是說,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評價維度所設選項持肯定態度,但也有極少數學生持懷疑態度。
從國家認同的調查內容來分析,第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領土和國家歷史具有高度的認同感,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960萬平方公里領土神圣不可分割”和“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度在四個維度中最高。第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團結與民族利益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礎和心理基礎,他們對“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每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都同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緊密相連”的認同度與認知維度的認同度相近。第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比較強烈、愛國熱情高漲,這與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是一致的,也是與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分不開的。第四,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政策、國家意志和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有較高的認同,但要比前三個方面的認同度略低,這可能既與執法者的態度、能力以及執法效果有關,也與政府的公信力、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等相關。
2.來自于不同經濟收入家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分析
為了驗證不同經濟環境下成長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相關性,我們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生活水平和一般劃分標準,把家庭人均收入劃分為1000元以下、1000—2500元、2500—6000元、6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五個檔次,分別與國家認同的相關選項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見表5。
從表中具有明顯相關性的四個比較選項可以看出,來自不同經濟收入家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所持的肯定態度都是比較高的。具體來講,家庭經濟收入在1000元以下、1000—2500元、2500—6000元、6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多民族統一國家”表示“很贊同”的比例依次為61.4%、63.0%、64.1%、68.2%和71.9%;對“民族政策效果”表示“很贊同”的比例依次為51.6%、51.3%、52.1%、58.5%和60.5%;對“民族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表示“很贊同”的比例依次為55.9%、57.8%、60.9%、68.6%和69.4%;對“參加國家組織的活動”表示“很贊同”的比例依次為52.5%、54.2%、54.2%、61.5%和67.9%。可以看出,來源于家庭人均經濟收入相對較高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度比家庭人均經濟收入相對較低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高。這也就是說,家庭人均經濟收入較高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實惠相對較多,他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感受也較深,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度也相對較高。
3.就讀于不同年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分析
為驗證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與接受教育程度的相關性,我們對調查對象就讀大學的不同年級進行了設問,并分別與國家認同所設選項進行交叉分析,結果見表6。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國家認同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從表6的比較分析來看,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四個選項持“很贊同”比例都是隨著大學年級的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度是受教育程度影響的,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性。
4.對本民族持不同認可度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分析
為了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度與國家認同度之間的相關性,我們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您經常會為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而感到驕傲”中的選擇情況與在國家認同的相關選項中的選擇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見表7。
從表7中所列的四個具有較強相關性的數據分析來看,對“您經常會為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而感到驕傲”持“很贊同”、“贊同”、“不一定”、“不贊同”、“很不贊同”態度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分別有97.6%、98.0%、95.0%、93.5%和90.5%的比例對“多民族統一國家”選項持肯定態度(“很贊同”和“贊同”兩項比例之和);分別有96.3%、96.1%、94.4%、93.4%和92.2%的比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項持肯定態度;分別有97.8%、97.5%、97.4%、94.9%和93.3%的比例對“民族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選項持肯定態度;分別有96.6%、96.7%、95.7%、93.6%和88.4%的比例對“運動員吶喊助威”選項持肯定態度。這就是說,對本民族認同度相對較高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認同度也相對較高,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
在充分肯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高度認同的同時,不能忽視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認同度不高甚至不認同的情況。一是在中華民族認同方面,如在“每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都同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問題的回答上,持“不一定”、“不贊同”、“很不贊同”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為5.4%、1.1%和0.5%。凸顯出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模糊感或者不認同感。二是在國家認同方面,如“我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問題的回答上,持“不一定”、“不贊同”和“很不贊同”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7%、1.2%、0.2%。這表明有極少數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度不高甚至不認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三是在如何看待“3·14事件”、“7·5事件”是對民族關系、民族感情的一種傷害的調查中,有8%左右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此表示“不一定”、“不贊同”和“很不贊同”。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這種錯誤認識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對策
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
1.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
從調查結果來看,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有著高度的認同感。但是,也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對中華民族和祖國認同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還不牢,甚至還有極少數學生對中華民族和祖國缺乏認同感。我們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主要包含四個維度:即祖國認同、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和制度認同。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它的理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是我們戰勝一切風險和挑戰的精神支柱,是能夠深入回答社會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等思想問題的。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和分析我國當前的民族問題和現實問題,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增強國家認同,立志做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維護者和促進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要以中華文化教育為主線,筑牢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
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同時又與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義相關。文化認同構成本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中介形式。這一點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度與國家認同度的相關性也得到了證實。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麗多彩,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他們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它是各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強大思想基礎。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就必須要注意構筑他們共同的文化基礎。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有關講座和教育活動等形式,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加強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發展的歷史教育,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文化修養,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注意增強民族間的交往與合作,積極開展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動,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僅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養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生活習慣,筑牢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
3.要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真實感受
調查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與自然、經濟等物質條件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他們從社會經濟發展中得到的實惠越多,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體會就越深,對國家不斷強大的感受就越強,國家認同感就會越高,國家意識也就會越牢。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不僅要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扶持力度,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求學、就業、家庭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構筑他們對國家認同的社會物質基礎。同時要通過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入社會,深入基層,了解國情,體察民情,把握時代脈搏,正確認清形勢,正確認識社會現實,不斷增強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要通過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地區的服務與考察,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體驗與感受,不斷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對國家認同的真實感受,堅定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信念,強化他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努力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4.要以人文關懷為途徑,推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情感升華
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跟內地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少數民族大學生從經濟和教育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來到發達的城市和人才濟濟的高校,面對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巨大變化,面對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和身心方面會感到一些不適應,容易產生自卑、寂寞、焦慮、孤獨、壓抑、憂郁等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一方面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習、生活、身心等方面多關心他們,同時要針對各民族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自我調適和駕馭自己心理的能力,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另一方面要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知識基礎水平,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差異,從專業學習上多給予關心和分類指導,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和自我優勢,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勤奮鉆研,不斷增強自信心和競爭力,讓他們從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不斷感受到成長和成功的喜悅,從內心深處去感受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溫暖,不斷提升他們的國家意識,推動他們國家認同的情感升華。
參考文獻
[1] 陳達云等.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創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0.
[2] 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 徐柏才.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