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喜歡疼痛,各種止痛藥的熱銷證明了這點。不過,疼痛是被大腦所“感覺”的,只要能影響大腦,你所感知的疼痛就會發生變化。因此,除了吞藥打針,有些辦法的確會讓你好過一點。
2009年,明尼蘇達大學與中山大學的心理學者打算測試一下萬能的金錢是否對疼痛也有效。被試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數白紙,實驗組數鈔票。在另一次實驗中,金錢以更抽象的方式出場——造句。被試者同樣被分為兩組,只有實驗組被要求用與金錢相關的詞語造句。
此后,被試者需要將手放進熱水中,相對于數白紙或普通造句者,此前數錢或者拿錢造句的人報告的痛感更低。這種保護效應可能源自金錢提供的安全感。
手頭沒有現金的人也可以把屏保或壁紙設成金錢圖片。工作面試前或追求心上人之前,迅速瞄幾眼,即可讓自己鎮定愉快。
無效做法:回憶自己最近花掉的錢。注意,這種做法很可能加劇焦慮與痛苦。
2012年,牛津大學的研究者發現,聽著音樂哼唱、起舞乃至擊鼓都會提升腦內的內啡肽(endorphin)水平,這種人體自帶的止痛劑會明顯提升人的情緒,讓人進入一種“欣快”狀態,對疼痛的忍耐力也會大大提高。
音樂止痛的秘訣,一是“重在參與”,二是連續不斷以進入“心流(flow)”狀態。靜靜坐在臺下的聽眾即使如癡如醉,也難以感受在舞臺上連貫表演的音樂家體驗到的興高采烈。
無效做法:躺著、坐著靜聽音樂。音樂練習頻頻被打斷。
2011年,英國、美國和荷蘭的研究者發現,看上15分鐘讓人笑到肚痛的喜劇后,被試者忍痛的能力比看喜劇前上升了10%,也能更好地面對冰鎮、血壓計的緊縛壓力以及艱苦的鍛煉程序。看15分鐘無聊的寵物訓練或高爾夫教學影片則無此效果。
大笑時人們不太吸氣,導致肺部進入一種“憋氣”狀態,這種狀態似乎會促使內啡肽產生。所有類人猿中,只有人類在笑時不吸氣,于是也只有人能享受這種“笑到快斷氣,于是不怕痛”的鎮痛效果。
無效做法:需要思考一下才會心而笑的單口相聲,止痛效果遠不如《老友記》和《憨豆先生》。
剛剛頒發的2014搞笑諾貝爾藝術獎被一群意大利神經學家獲得。他們發現,觀賞美麗畫作會鈍化你對疼痛的感知。激光打在手上會產生刺痛感,但只要凝視著梵高的《星夜》或者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你感受的痛感大概只有平時的三分之二。
意大利的研究者還表示,雖然畢加索也是藝術大師,但凝視畢加索的畫作卻沒有止痛效果。
無效做法: 凝視白板、水壺或者丑陋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