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商業文明,蹣跚走到當下,一個重要的母題逐漸浮現:如何關切和放置作為公司主體的人的感受?
前幾年有一本名字很“傷人”的暢銷書——《海底撈你學不會》,被它刺激之后,許多企業管理者還是對海底撈模式表現出巨大熱情,似乎非學不可。比此書更另類的一本《德勝員工守則》,兩百多頁,刊載的是一家公司的極其瑣碎、具體的規章制度,居然賣出六十多萬本——你我都知道,中國人平時對“制度”一詞有多么厭煩。
海底撈是做餐飲的,德勝是建造美式木制洋樓的,它們與一家叫作“胖東來”的零售百貨企業一道,獲得了特殊的定義——幸福企業。這3個特質、領域截然不同的企業,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通過人性化的內部文化實現了和諧、良性的發展。
3家“幸福企業”成為了管理學課堂的經典案例。在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的“波特蘭小街”,每天都能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參觀學習者,兩萬元一次的學費并不算少,卻不能阻斷他們把德勝的管理奧秘“買”回去的決心。絡繹不絕前往“幸福企業”的管理者,雖心態各異,卻都懷有對一種更美好的企業境界的向往之情。
位于蘇州的德勝公司由學者出身的聶圣哲一手創辦,他不否認自己的志向其實是教育,辦實業無非是探索教育的手段而已,“優秀是教育出來的”,這是他的信條。在同樣以人性化管理著稱的企業中,聶圣哲的此種情懷,也讓他的企業呈現出更為獨特的氣質。
有幾篇介紹德勝獨特的企業文化的報道,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最容易讓外人注意的,當然是德勝員工享受的特殊待遇——沒有績效考核,上班無須打卡,可以隨意請假(甚至情緒不佳都可以成為理由),每年有多次報銷路費的探親假,工作滿5年就可享受一次出國旅游,工作滿10年就可以成為終身員工……評論者中,要么羨慕得不得了,要么滿腹狐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公司。
當然,很少有人會去想,所有這些“幸?!辈⒎莵碜哉l人恩賜,對每個員工而言,通向幸福之路,必然伴隨著對制度的嚴格執行、對自我的時刻約束。
聶圣哲的愿望是讓農民工真正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甚至成為紳士。這實驗的意義,當然遠不止于一家八百多人企業的興衰成敗,對于由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大國而言,國民性的改造,雖無比艱辛,卻無可回避。
現代人格的再塑造,既為宏大敘事,又是無數的細膩動人的故事的合集?!赌戏饺宋镏芸纷顬殛P切的是,在一家制度嚴苛程度與人文關愛程度都做到極致的企業中,在一種與他們生活了幾十年的外部世界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以“農民工”為主的德勝員工,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其中的路程艱難嗎?他們是否欣慰于這樣的轉變?
聶圣哲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描述幸福的幾個要素: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憑勤勞的雙手就可衣食無憂;得到適合自己而且報酬合理的工作;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心中有信仰、靈魂有歸宿;社會基本公正,同工同酬,自己能代表自己……
在德勝經營多年的小環境里,這幾個指標基本達成。
事實上,還有一個幸福因素也極其珍貴,那就是德勝員工之間有著相對簡單、友善而健康的人際關系。
十多位不同職位的員工對《南方人物周刊》講述了身在德勝的體驗,他們的感受中有滿足、有榮幸、有感恩,每個人都那么平靜地訴說著,此等平靜,通常專屬于那些真正浸潤在幸福之中的人。
我們最幸福。在一本描述朝鮮人生存境況的書里,這是主體思想灌輸給民眾的一種信念。在德勝,在海底撈,在胖東來,員工們獲得的則是對這樣一句表述的真切體驗。它閃耀著因稀缺而倍顯昂貴的光澤。
在幸福指數總體低迷、工作尤其與幸福無關的當下中國,你將如何看待德勝的故事?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傳奇,還是一種可以接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