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戲劇系排演,腦癱女主角的角色拒絕了身患腦癱的女同學,因為“她演不了”——這故事發(fā)生在大學時的梅蘇·扎伊德(Maysoon Zayid)身上。當時,她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戲劇系讀書。整整4年,那里每個人都喜歡她,她替其他一些不太聰明的同學做功課,不但自己獲得全A,還幫他們拿到全A。每次排演話劇 《玻璃動物園》,教授們都會感動得淚流滿面,但她從來沒得到過一個正經(jīng)角色。看到這個腦癱姑娘的劇本,梅蘇感謝上蒼,感謝腦癱,那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故事。然而,最終,角色落到了另一個健康女孩身上。梅蘇跑去系主任那里哭得死去活來,“如果有什么動作我做不了,那角色也一樣。”
這是個強悍家庭長出來的強悍姑娘。
梅蘇6歲那年,這個阿拉伯家庭從巴勒斯坦移民美國,附近那所小學的校長堅持讓這個腦癱姑娘去讀專供智障兒童的特殊學校。把女兒的小腳放到自己的大腳上,留著薩達姆式胡子的父親帶著小翻譯扎伊德去“游說”。112公斤的父親揮舞拳頭說,“不讓我女兒上學,法庭上見”,小梅蘇說:“不讓我上這所學校,我就死給你看。”她終究得以入學,功課很好。
腦癱影響的主要是運動能力,而非智力,它不是遺傳疾病,多數(shù)由于出生時意外缺氧。梅蘇是家里4個女兒中最小的一個,她出生的那天,接生的醫(yī)生喝醉了。醫(yī)生的失誤導致她缺氧3分鐘,小嬰兒的運動中樞受損,那是種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傷。很多腦癱的人走不了路,但這家的父母不那么認為,盡管剛?cè)胗變簣@時,這姑娘簡直像被打了好幾下的拳擊冠軍。5歲那年,父親在女兒面前晃個一美元鈔票,小姑娘就能追著跑了,那年,父母送她進了踢踏舞學校。成年后,她進了百老匯,跳踢踏舞,這是第一個在百老匯跳過踢踏舞的阿拉伯裔女性——大家提到這個,幾乎忘了她的腦癱。
申請到一份數(shù)目可觀的獎學金,從新澤西去鳳凰城讀大學,先學法律,后轉(zhuǎn)表演系。“當時我不看電視,如果看電視我就知道,美國的屏幕上幾乎沒有殘疾人。”再然后,1999年,這個“注定上不了戲”的演員上了個單口相聲節(jié)目。她發(fā)現(xiàn),這演出不在乎她發(fā)抖,“只要把椅子用膠帶固定在地板上,我就能讓觀眾席上的人發(fā)笑。”
笑容夸張的豐滿姑娘現(xiàn)在是美國的第一位阿拉伯裔笑星。舞臺上,她用自己的方式輕描淡寫地觸及那些政治事件的孔雀屁股,嘲諷男性主導的好萊塢,談及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問題……“9·11”后,她和朋友們舉辦“紐約市阿裔美國人喜劇節(jié)”,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幾個年頭了,他們還拍攝紀錄片《穆斯林來了》(Muslim are coming),希望“改變阿裔美國人的負面形象”。
《滾石》雜志說:對演員而言,發(fā)抖、抽搐通常是嚴重怯場的表現(xiàn),“梅蘇一直在發(fā)抖,她卻從未怯場。”她每年都回巴勒斯坦,她去中東的很多國家巡演,曾因為演出被埃及禁止入境,不過,2011年7月后,禁令失效了。她一直沒有去過的中東國家是阿聯(lián)酋,盡管曾多次收到邀請,“我只是無法想象,自己給一群富得流油的特權(quán)階層男人說單口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