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愛山西作家曹乃謙和王保忠的小說,他們的小說都不是鴻篇巨制。兩人甚至沒有寫過嚴格意義上的長篇,但那精深、凝練的短篇文本中所透露出來的生命與思想的氣息,以及歷史深處與現實前沿的詩性敘述與人性折光,都令人流連忘返。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山西詩人溫庭筠的一句名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有關山西的文學傳統,除了溫庭筠,我們還能想到很多閃光的名字:王勃、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柳宗元、司空圖、司馬光、元好問、羅貫中、傅山……歷史演進到現代以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石評梅、李健吾、高長虹等,以其勇敢的姿態和極富特色與魅力的創作,一躍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先行者。四五十年代,趙樹理、馬烽、西戎等,以富有現實精神和濃郁地方特色的作品,讓一個叫“山藥蛋”的文學流派風生水起,乃至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高潮。
進入新時期以來,山西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李銳、張石山、韓石山、柯云路、張平、蔣韻、趙瑜、潞潞等,他們銳意求新,創作出了一大批主題深刻、藝術表現手法多樣的作品,在文壇形成了一股強烈的沖擊波。于是,又有了“晉軍崛起”的文學現象。
當下的山西文壇,出道較晚的曹乃謙同60后先鋒作家的中堅人物呂新一道,與葛水平、王保忠、楊遙、手指、笛安、孫頻等一批具有良好藝術潛質的青年新銳,共同構筑了一道靚麗惹眼的文學風景線。
曹乃謙和王保忠雖然在年齡上相差了十好幾歲,但都是在長期的生活磨礪和寫作探索中,以赤誠、寬厚、溫暖的人文情懷,不僅表現了鄉土社會的貧困、嚴峻、豐厚與生機,更發現了閃耀在底層小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在當前的文學中顯示出他們獨有的價值和魅力。
———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