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兒子的教育,我要做主,自古道“養不教父之過”嘛。然而妻卻以“孟母三遷”來反擊,欲唯她是從。于是,“孟母”“教父”爭論不休。
清清從小頑皮。那天他將畫有小花狗的塑料痰盂翻過來,腳一踢,嘴里邊喊著“嘀嘀叭叭”,邊把痰盂當汽車輪兒滾。我不禁為孩子的“發明”哈哈大笑,妻卻用巴掌在孩子的屁股蛋上留下了紅紅的印兒。清清從外婆家帶回來“我們都是木頭人”的游戲,神呆色滯地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妻見了樂不可支,我卻不快:“活潑潑的小孩為何學木頭?”清清3歲了,一次我送他去附近小學開設的學前音樂班上課,遠遠地看見大門了,便讓孩子獨自去了。妻知道后絮絮叨叨地在枕邊埋怨了大半夜,我忍無可忍……
家中陽臺上有過一盆茉莉,那橢圓翠綠的葉片,素潔光潤的小花,誰見了都喜愛,都提起噴壺給它澆水……終于,我們再也享受不到茉莉的清香了。教養孩子的觀念不一致,無疑對孩子有影響,我開始與妻“談判”,“承包”兒子3個月,在此期間我對孩子有責有權,她最好不干涉。大概我嚴肅認真,她竟同意了。
孩子喊著“爸爸”朝我跑來,突然被凳子絆了個趔趄,摔倒了,用充滿期待的目光望著我……倘若以前,妻會驚慌地上前將兒子抱起來,摟在懷里,孩子也會哇哇大哭起來。現在,我只是輕輕地說一聲:“起來。”于是孩子竟一躍而起,若無其事地走來了。我讓他玩塑料拼接板,不必按圖紙照著拼,拼一個想象中的“新機器人”……
妻漸漸坐臥不安。她無法干涉,卻有權發牢騷:“人家父母在為孩子買高檔鋼琴、找外語老師、覓古詩磁帶;你卻在教孩子自己洗臉、盛飯、系鞋帶!”
我說,英國教育家洛克雷說過一句話:“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歸于自己的習慣。”結論:不能對孩子的一切都加以管束、為之包辦。
清清3個月,我的“承包”初見成效。過去睡覺也要依偎在媽媽懷里,聽上一遍遍“外婆橋”才能入眠的清清,現在不但獨自睡在一張小床上,還會自己穿衣脫褲、刷牙吃飯。音樂班新年聯歡會上,他一反往日見到陌生人的畏縮,高歌一曲,惹人注目……
這天晚上,我們按時收看電視臺兒童節目。莽莽蒼蒼的森林,一群褐色的野牛奔馳。有一頭剛出生的小野牛匍匐在地上,它的“媽媽”靜候一旁,看著自己的“孩子”緩慢而頑強地向上挺立,終于站起來了。不一會,小牛跟著它的“媽媽”撒腿奔跑開了,去追趕前面的牛群……
兒子在問個不休。我告訴他,如果小野牛不是這樣,就會被森林里的一些猛獸吃掉!大自然,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競爭和篩選的。哦,孩子,我們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你今后所面臨的將是競爭更激烈、前進步伐更快的時代。明天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競技狀態、富于開拓精神的勇士,而缺乏自立精神和獨創能力,在未來新世紀難占一席之地。
兒子尚不懂這些,我是“發揮”給妻子聽的。
臨睡前,妻真心實意地對我說:“還是你對,今后,孩子就交給你了。”我反問:“你不當‘孟母’了?”她瞪了我一眼,“你這個‘教父’當不好,我還會找你算賬的”。其實,思想一致了,“合作”總比“單干”強。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襄城運動路75號業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