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像什么?媽媽說:像又大又紅的火球。太陽像什么?爸爸說:像又大又圓的金盤。太陽像什么?我說:太陽像張老師的笑臉,溫暖地照耀著我們!”
這是一年級學生們在學習《月牙兒》一課時進行的仿寫。不覺中我與學生們一起走過一學年的創作歷程,在這“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與學生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感受著詩語傾吐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激發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思維能力等,而且在培養兒童健康的審美意識上,也很有效果。
以生活為背景——更新觀念
一次偶然的經歷讓我理解了大語文觀的深意,也讓我和學生們對“兒童詩”產生了興趣。
那是一個沙土狂飛的春日,我費力地走在上班路上,心想:“學生們此時會有什么感受呢?雖然像暴徒一樣肆虐的狂風讓人厭惡,但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語言實踐的機會。調整課時就學習《風》吧。”來到班級,我并沒有讓學生直接說感受,而是讓學生先來讀課文《風》,然后小組合作學習匯報說說感受。接著我問:“同學們你覺得課文中的風與我們今天早上路上遇到的風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了,見此情景,我說:“那誰能像小詩人一樣按照文中的形式,把你想說的風來接著寫一寫呢?”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學生們快速地動起筆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但呼呼作響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唱歌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但當我和媽媽費力地前進時,我們知道風在和我們比力氣呢/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但是當帽子飛起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淘氣呢。”
下課鈴聲響了,一節課很快過去,看著同學們意猶未盡的樣子,我感受到了語文“實踐性強”的含義。如果我們老師能夠善于把握生活中的點滴,把語文教學置身于社會生活的背景中,樹立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的教學思想,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那將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的輕松。
以文本為基礎——學以致用
初次嘗試的喜悅,引起了我的思索:怎樣讓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也有這樣的練習機會呢?我把目光落在了文本的學習上。一年級的課文語言優美,淺顯易懂,是生動、有趣的小短文,其中有不少優秀的兒童詩,正是對學生們語言訓練的極佳載體,也是模仿練習的好范例。于是,在閱讀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把學生帶進文本,引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理解語言,并為他們運用語言搭建平臺,提倡從文本中摘錄好詞佳句作為創作的基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樣,以文本內容學習帶動言語能力培養,通過文本內容學習語文知識,進而通過訓練提高言語運用的能力。體現創新與實踐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隨著練習的深入,我還和學生們一起欣賞班級里比較好的作品,大家評一評、議一議。同時我開始告訴他們寫詩的一些小技巧:詩的內容要跟詩的題目相符合,詩歌押韻的知識等等。雖然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很好寫出押韻的詩,但似乎能看到一些詩的影子:
“《春雨的顏色》 燕子以為是綠色,麻雀以為是紅色,黃鶯以為是黃色,大家說得都不對,其實雨是無色的。”
“《奇妙的“眼睛”》 老花鏡是奶奶的“眼睛”。奶奶用它,可以看到小小的文字/眼鏡是張老師的“眼睛”。張老師用它,可以看清我們的作業。”
通過研讀文本,讓學生在合作中感悟語言,運用語言,梳理思路,這樣不但發揮了文本的價值,而且還會使學生的諸多能力得到提高。雖然只是幾句的作品,但是只要不斷訓練,逐漸深入,學生們也會“等閑言語變瑰奇”的。
以讀書為源泉——豐厚底蘊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要想使我們的路更寬、走得更遠,文學積累是必要的。于是在抓住文本內容訓練的同時,我與學生們一起讀書。下課后,常看到的情景是幾個孩子一起看書,時不時還說上幾句。雖然聽不清楚,但是從滿臉的喜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讀書的快樂。拿份報紙讀讀,讀到妙處會跑來說:“老師,我給您讀讀。”于是我就與學生們一起欣賞“小播音員”的豐采,再來陣掌聲,讓讀者心喜,讓聽者心怡。哈,課間讀書場不用組織,就已形成。
班級讀書博客的建立,更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是說說而已,而是成為興趣引領的網上討論。我向學生們展示了我收集到的兒童詩,這些詩大都簡短而有趣。學生們每大聲讀一首,我就會適當地引導學生們猜一猜、說一說這首詩的內容,主要掌握學生們理解的程度。有時候也會讀背一些唐詩,在不斷的讀讀背背的過程中,我給學生們灌輸思想——其實詩很有趣,字數雖然少,但表達的內容卻很豐富。在讀讀背背中,我和孩子不斷地成長。
隨著學生們讀書量的增加,他們不再按老師的提醒寫,而是自發地對自己閱讀的收獲進行整理,寫出幾句,拿起來讀讀,還知道押韻了:
“《花兒》花兒花兒真美麗,五顏六色穿花衣,迎風點頭笑瞇瞇,裝點生活添愛意。”
“《雨》天上小雨滴滴嗒,小朋友們玩水花。小草喝水笑哈哈,花兒點頭喚娃娃。”
雖然學生們的創作還很稚嫩,但是在閱讀中的收獲卻是終身受益的。學生們增長了知識,從中汲取了文中的精華,從而掌握了更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傾吐于自己的作品中。讀書與詩語教學雙軌并行,相輔相成,有效地促進師生的發展。
在交流中發展——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輕松愉悅地進行學習,我把我們的小團隊命名為“快樂詩語”,在創作質量上不給學生過高的要求,而是提倡“自主傾訴、快樂練筆”,讓學生在交流中發展。
2012年3月,我在教科語文之家的論壇中給學生創辦了《快樂詩語學生作品集》的讀書板塊,為學生開辟了一塊“百草豐茂”的實驗園地。并擇優將學生的作品在我的博客和論壇中發表。通過在網絡中的交流,學生們興趣倍增,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家長們也積極投入其中,引領孩子觀察、思考、探索,學生們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習,不但有了興趣,而且預習課文時能動腦想,動筆后能與人交流,在合作中修改完善,提高了鑒賞能力。班級呈現良好的氛圍,同時也受到了全國小語同仁關注,在大家的鼓勵與支持下,更加激發了我與學生前進的動力。
正如詩人金波說:“每個孩子都是一位小詩人!”當他們用詩一樣的語言記錄生活,記錄見聞,記錄真情實感的時候,在他們身上不止是知識上的積累,更是對學生品質上的熏陶與提升。通過一年來的探索我認識到:“只要我們能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們就能把生活中的發現寫成小詩,把事物的聯想寫成小詩,把內心的話寫成小詩。美學大師朱光潛說:“給孩子一個有詩的童年,有益于提升兒童的人文素養,有助于他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孩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就這樣繼續讓詩意照耀孩子的童年吧!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