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進展國際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孩子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調查同時顯示,中國的學生在學校用來做數學題的時間是307分鐘,而其他國家孩子學數學的時間僅為217分鐘。中國學生回家后還要花4個多小時的時間對付數學題,而其他國家孩子在家里學數學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中國學生為這個“計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孩子們的創造力。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在所有參加調查的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五。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有14.9%。教育專家疾呼:我們的國家需要的不是計算器,而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可是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明顯不足。因此,計算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拋棄算法單一化,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如何理解算法多樣化
1.問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在實施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反映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降低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嚴重。于是這些教師對“算法多樣化”產生了質疑,為此有的學校及教師退出了實驗,新的理念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到底“算法多樣化”有沒有錯?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2.原因分析及相應對策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必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個性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也必然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些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既然是客觀規律,我們就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提倡“算法多樣化”是完全正確的。它符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出現這種不良現象的根源何在?通過聽課、詢問學生,我們發現在開始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時候,有的學生排斥他人的算法,只是一味追求與他人不同的算法,來贏得老師的表揚。這是一種“閉門造車”的現象,他只注意了算法多的“量”,而忽略了算法多的“質”。為此,我們通過反思,感到課堂上不僅要加強師與生的互動交流,更要注重生與生的互動交流。故我們提出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解法,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通過一段實踐后,情況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傾聽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聽懂同伴的解法,較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基本能聽懂同伴的解法,但不一定能找準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聽懂同伴的解法尚有一定的困難,更不具備選擇適合自己方法的能力。由此可見,只是“傾聽”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困生。通過再次反思,我們感到在“聽”的基礎上要加強“體驗”,因為體驗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我們要重視體驗這個階段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重要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將同伴的解法“體驗”一遍,這樣學生選擇的方法才能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算法多樣化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算法多樣化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和諧、統一的共同體,兩者并不矛盾,也不對立。
1.算法多樣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創新靈感
每一種算法都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體現,無論對錯都是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閃爍,一種算法就是一種思維過程。算法多樣化體現了思維方式的多樣性,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思考角度的多元化。創造力作為一種復雜的高層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種認知能力、多種思維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此之中學生可以捕捉到許多思維的亮點,從而激發創新靈感。
2.算法多樣化促進學習方式個性化,開發創新潛能
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思維活動,肯定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不同學生由于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他們對同一數學現象做出不同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個性。算法多樣化給了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個性,這種學習個性,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3.算法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創新習慣
學生在完成自己思維活動的同時,又聽到其他同學不同的算法,很自然地會想聽一聽別人是怎么算的,怎么還會有不同的算法。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再去聽、再去想、再去算。好奇心是保證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最強大的動力,是創新的萌芽,是創新的潛在能力。算法多樣化,就會一次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就會想方設法去思考、體驗不同的算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習慣。
如何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提倡用不同方法計算,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大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標新立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放手。只要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好辦法,教師都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到時你會發現,學生的創造力真是不可低估。請看學生是怎樣計算“7+6”的:
生1:擺學具。先擺7個,再擺6個,一共13個;
生2: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3: 把7分成4和3,6+4=10, 10+3=13;
生4: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
2+1=3, 10+3=13;
生5:把7放在心里,往后數6個,就是13;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生7:6×2=12, 12+1=13;
生8: 7×2=14, 14-1=13;
…………
2.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習了100以內加減法后,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奪紅旗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2-9= 23-9= 24-9= 25-9=
25-10= 25-11= 25-12=
有一位學生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的計算,并且完全正確,而此時其他學生最多也就完成了4道。于是這位教師請他講一講是怎樣計算的,他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他說: “我看這樣的題目就像上下樓梯一樣,算完第一級樓梯上的算式22-9=13,接下來我就觀察算式分別是23-9、24-9、25-9,于是我就依次寫出得數14、15、 16,到了25-9完成以后就改成下樓梯了,從25-9=16開始,下一級樓梯上的算式是25-10=15,接著是25-11、25-12,于是我又依次寫出14、13。”這位學生觀察到了算式之間的內在規律,并與上下樓梯聯系起來加以理解,難能可貴,此時教師及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很快又有學生發現了問題: “25-9=16是最高一級臺階,那么24-9和25-10在同一高度又比最高臺階少一級,所以結果都是15,在同一高度的兩個算式只要算出一個,就能得到另一個結果?!?/p>
對于以上兩種算法,教師首先肯定了他們善于思考、大膽聯想的好習慣,同時也對他們發現的規律進行了適當的引導,從而達到運用規律進行計算。這里的重點是規律的發現,為了避免學生死套規律,教師又將算式的順序全部打亂,重新安排在臺階上,再讓學生計算。教師問: “能不能按剛才的規律完成?”學生觀察后感到不可以,認為沒有規律,只有逐題計算,雖然事實上規律沒有了,但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仍然存在。此時教師追問:“怎么辦也能很快地完成計算呢?”又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空間。
3.注重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要遵循“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這一原則,避免讓教師“畫點”學生“連線”,教師“鋪路”學生“爬山”,否則學生只能在封閉的預定軌道上運行。開放的目的是讓學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創新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填空(1)□+8=□ (2) 21=□-□ (3)口+□=□ 以第(3)題為例,這是兩個兩位數在加法計算過程中有進位的情況,兩個兩位數加法從“10+10”到“99+99”,共有8 100種算式,這其中答案為三位數是從“10+90=100”到99+99=198”的算式,共有4 860種。讓學生們把這些算式寫成筆算的形式,不知不覺中就進行了多次計算練習。制作這些算式時,如能按順序排列下去的話,就能列舉既不重復也不遺漏的全部算式,這個活動本身也具有數學性質的活動。學生可能開始是隨機列式,慢慢地有些學生會發現規律,學生一般都能想出許多像“10+90、11+89、……90+10”答案為100的算式。有些學生經過大量列式后發現這樣的規律:先固定加法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從“10+90、 10+91、 10+92、……、 10+98、10+99” 到“89+11、89+12、……、89+98、89+99”,其中各類算式個數依次為10、11、……、89,而從“90+10、90+11、 ·……、 90+98、 90+99” 到“99+10、99+11、……、99+98、99+99”這10類算式,他們的算式個數都是90個,因此,容易得到所有算式個數為(10+89)×8O÷2+90×10=4860。此類問題結果是開放的,實際上計算過程也是開放的。開放性問題的教學一般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先讓學生完成書上題目,想出盡可能多的答案;第二步讓學生也想出類似的題目,并在組內完成。在第一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要填出兩個數,必須先確定其中的一個數,這時訓練學生思考問題要有序,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多的填出答案;在第二步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功能,在這種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計算教學中,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從變革“計算觀” 做起,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改革學習方式,在思考中求“多樣”,在“多樣”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