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新型課程,它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點,倡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積極實踐,獲得親身體驗,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選擇有效的課堂活動模式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能否很好地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獲得體驗、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
但校本課程“難上”是一線教師的普遍感覺。如何使教師接受校本課程,讓校本課程“扎根”在課堂中,我們嘗試在建構校本課程主題式活動模式上尋找突破口。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以建構主義等理論為指導,深入理解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準確把握活動課程的特點和課程目標。在此基礎上,從學校和學生實際出發,圍繞每一個主題活動,初步確定了“激趣引向,確立主題”→“合作探究,實踐主題”→“匯報交流,深化主題”→“分享評價,延伸主題”的校本課程實施基本模式。
1.確立主題,讓學生在興趣中明確方向
只有學生對活動主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們才會積極投身到活動中去。因此,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突破口,確立主題是基礎。同時,如何讓學生由主題形成方案是活動正常開展的保障。在“激趣引向,確立主題”階段中,課堂教學基本流程為:導入激趣→凸現主題→確定方案→交流完善。
主題導入是活動展開前師生共同進行的工作。它包括活動與相關材料的準備和情境創設,具體內容有:教師對學生生活、學習基礎、直接經驗的研究;活動方案設計和活動工具的準備工作。總的說來,活動主題的導入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遵循簡潔化、科學化和藝術化原則。在物質環境中,要考慮豐富多彩,易于兒童操作;在人際環境中,要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在參與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獲得情緒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經驗。
例如,我們開展的“美麗的家鄉,我愛您”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激趣引向,確立主題”階段,共分為4個步驟展開活動。第一步驟為創設情境,導入主題:結合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利用媒體圖片等資料介紹家鄉的農業、工業、環境等有關情況,導入主題“我愛家鄉”。第二步驟為討論主題,確定方向:圍繞“我們應該從什么地方表達對家鄉的愛”進行討論。第三步驟為各小組制訂方案:如:從家鄉的優美環境、農業特色、工業發展等方面,師生互動擬定活動方案。第四步驟為完善方案,指導實踐:全班交流小組活動計劃。其他小組的同學,指出這個方案中好的地方在哪里,對方案還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各小組根據同學們的建議完善自己小組的研究方案。
課堂上有了學生生活體驗的喚起,活動計劃的相互交流,課后各組就能按照活動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活動。
2.實踐主題,讓學生在研究中發展能力
實踐主題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實踐、同伴協作相結合的過程。在“合作探究,實踐主題”階段中,課堂教學基本流程為:激發興趣→深入活動→總結鼓勵。
活動方案制訂后,就要求學生按照活動的設計思路,自主合作地投入活動,動手動腦,積極完成活動。在活動展開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活動條件,觀察和記錄學生的活動狀況,指導學生調查、采訪記錄等基本的活動方法,開辟更多學生自主探究的途徑,創造更多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和體驗的機會,進一步發展課程本身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親近水鄉魚”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合作探究,實踐主題”階段,共分為3個步驟展開活動。第一步驟為激發興趣,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的家鄉位于里下河水鄉,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這里河道縱橫,池塘密布,水量豐沛,餌料充足,是實施淡水養殖的上佳之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家鄉的魚,了解它們,親近它們……”第二步驟為深入調查:各小組按照擬定的方案開展活動,如:家鄉常見魚的品種及形體特征;家鄉魚的生活習性(食性、性情、活動水域、繁殖情況等);家鄉常見魚的營養、藥用價值;魚給家鄉人帶來的經濟價值;餐桌上各種魚的美食;家鄉人食魚的多種風俗習慣……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會用什么方法收集你想了解的信息。然后進行行為記錄,著手調查研究。第三步驟為總結鼓勵,付諸實踐:同學之間相互提醒采訪、調查等要注意的地方,保證順利地完成任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自信感。
3.深化主題,讓學生在交流中積累經驗
一個階段的主題活動結束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各組學生要對所完成的活動和作業進行交流,反思整個活動過程,寫出心得和感悟,發現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升華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同時為下一階段的實踐積累經驗。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僅有學生小組內的相互合作,也有各組之間的相互合作,借鑒方法,共同解決問題,共同受到啟發和教育。
在“匯報交流,深化主題”階段中,課堂教學基本流程為:小組交流→成果匯報→發現問題→整改提高。
在以“我愛美麗的校園”為主題的“匯報交流,深化主題”階段,共分4個步驟開展活動。第一步驟為小組討論,交流活動開展情況。第二步驟為成果匯報:各小組派代表上臺交流,說說活動開展的情況,活動中的收獲和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同學給他們組提出合理的建議。小組內對資料進行修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寫清楚。第三步驟為發現問題:例如,在安全篇中,發現在校園下課追追打打、做危險和不衛生游戲的同學比較多等共性現象。小組討論,在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全班進行交流。第四步驟為整改提高:針對這些問題討論提出整改提高的意見,鼓勵學生繼續深入開展活動。一是探討,這些意見怎么辦,二是一起達成共識,明確方向,三是總結談話。
學會反思是現代社會人們必要的思想,學生也是如此。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發現問題,才能讓活動開展得更深入,收獲更大。
4.延伸主題,讓學生在評價中分享成果
活動結束時,要組織學生交流活動的收獲,如成果展示、活動總結等。反思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生成新的活動主題,實現活動主題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在“分享評價,延伸主題”階段,基本課堂教學流程為:成果展示→多元評價→延伸主題。
如我們在帶領學生開展“家鄉的農產品”主題實踐活動,在“成果展示”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布置展臺,推銷產品。展臺上既要展示農產品實物,也要展示研究成果。推銷的方法講究多樣,在推銷的過程中全班學生要互動。一家“公司”在推銷時,其余公司“員工”就是顧客,要品嘗、評價、質疑。可以評出“最美展臺獎”“最佳推銷獎”;開展 “我為家鄉農產品增產獻策”演講會,把自己所了解的農作物的有關知識進行展示;學生分別用唱、演、畫、手抄報等形式贊美家鄉農產品。學生在一個個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發揮了極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鍛煉了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更激發了熱愛家鄉的熱情。
為了能持久地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我們還在“多元評價”環節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科學的評價系統。該系統由“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措施”3部分組成。評價標準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3個部分,在兼顧全面的基礎上,突出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激勵。評價方式方面,除了采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評價、家長評價、導師評價這些形式以外,還增加了協商研討式評價和展示性評價兩種方式,這兩種評價方式對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非常有效。評價在量表中以貼星的形式進行。在評價措施上,建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記錄學生的成長,該檔案對學生和家長是開放的,使學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與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獲得的體會及成功的快樂;同時,也作為學生檔案的一部分,使評價的導向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實踐活動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活動收獲的喜悅,提升活動的內涵,同時也為將活動與生活鏈接搭設階梯。不是匯報完了,活動也隨之停止。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但注重引導學生總結成功的經驗,更注重引導學生總結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所受到的挫折,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中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生成新的活動主題,實現活動主題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校本課程主題式活動模式的優點在于計劃性強、系統性強、內容全面、涉及面廣,操作起來井然有序。但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在實踐操作中,要杜絕模式化傾向,要在繼承和發揚每種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整合與創建新的教學模式,衍生和發展更鮮活、更有效的活動模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白甸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