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不間斷臨習經典帖的書家,首創笑竹技法的畫家,可即興冠頂古絕句的詩人,他練就了中國畫的詩、書、畫三絕。
艾慶蕓,1938年生于天津寶坻。他自幼學書習畫,能歌善舞,頌詩彈曲,故藝名為藝瀾。1963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的他,只干了一年的翻譯,因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轉從美術工作,進而成為名噪海內外的書畫家。于書法,他雖宗顏,但精通歷代經典碑帖。于繪畫,他精通素描、水粉、油畫等多種技法。改從中國畫后人物、山水、花鳥皆工,尤擅畫竹。一改傳統舊程式:首創“五葉手勢”、“先葉后枝”、“立體竿法”等新技法,而且色彩斑斕,醒人喜悅、激人奮進,故稱“笑竹”。他也被譽為“笑竹人”。為此,1995年5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授予“當代藝術家”稱號。2002年9月被中國文化藝術市場網、中國藝術網授予:“中國書法五百強提名獎”、“中國美術五百強獎”。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山東、甘肅、福建、遼寧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曾出訪新加坡、法國、德國、韓國等14個國家舉辦畫展、講學,受到廣泛的贊譽。出版個人專著《艾慶蕓寫竹》、《笑竹百圖》、《顏體臨摹》、《顏勤禮碑分類帖》、《艾慶蕓笑竹題詩集》等十多部。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中南海國賓館等重要場所收藏。先生熱心公益,凡賑災、助殘、希望工程都有他。自1978年至今義務講學30余載,被授予“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的稱號。現為文化部中國書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原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名家協會常務理事。
自1989年至今,多次赴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法國、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芬蘭、荷蘭、俄羅斯等過進行藝術交流。
梅蘭竹菊,千百年來因其被賦予了清雅淡泊的精神品質為世人所鐘愛,成為士大夫文人們的一種人格、品性、節操的文化象征,其中,竹以“虛心有節”、“寧折不彎”而屢屢為士人所激賞,并成為詩人畫家筆下的“四君”子之一。自宋元以來,以畫竹著稱的畫家很多,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趙孟頫、管道升、吳鎮、李衎;明代的夏昶、唐寅、文征明;清代的鄭燮等,皆為畫竹圣手。然而,歷代畫家畫竹,多是傳承和以“怒法”為意筆的表現方法,像鄭板橋筆下的竹,更多的是承載著百姓的疾苦和辛酸;蘇軾、石濤筆下的“苦竹”“淚竹”抒發的是內心的壓抑和對社會現實的不平之氣。這些正是“喜畫梅花怒畫竹”、“喜氣寫蘭,怒氣寫竹”的真實體現,也是傳統畫竹畫家們基本的創作思路和慣性思維,而欣賞者們也欣然接受了這種慣常的審美范式。可喜的是,這種創作觀念在發生新的變化。在當代,北京的艾慶蕓先生一反古意,首創“五葉手勢”、“先葉后枝”、“立體竿法”等新技法,畫出的竹子千姿百態中散發著笑影,使人樂觀向上,激情奔放,豁達坦蕩,“笑竹”也應用而生了。
艾慶蕓自幼習書、學畫,數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以求,他習書,真、草、隸、篆皆諸體兼能,臨池不斷;他作畫,人物、山水、花鳥無不涉及,日有進境。他始終認為:“不專則不深、不工,則無成就可言”。因此,艾慶蕓近年來專攻花鳥,尤以笑竹為主,方見成績。南朝劉勰曾道:“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由此,畫家的樂觀、豁達,又生逢盛世,他力求筆下的花鳥樹木能夠改傳統舊貌,傳達出畫家的所思、所感,并最終使表現對象能夠生情達意。為此‘艾慶蕓做了多年苦苦的探索和嘗試,并終有所成。可以想見,其藝術實踐的艱辛付出和成就的來之不易。
艾慶蕓的笑竹的面貌較多,其主要的技法中常以竹畫景,點綴山川原野。暢寫春夏秋冬,情染雨雪冰霜,經常將靈趣、修養、品格、遐思等凝聚于筆端,使一幅幅笑竹快樂跳躍,傳播新生。如《雪漫弘江翠》是以漫天的飛雪、銀色世界里的竹葉爭翠,寫宏偉青翠和堅韌,喜迎漫天飛雪。這幅巨作不僅以白色打扮雪景,同時,也以翠綠和蔥蘢撐起了一片綠意,裝點冬天的美景,在白茫茫中使讀者看到春天的希望,這正是竹的品格和精神。其實,艾慶蕓所畫笑竹的藝術實踐本身,不也是正體現藝術源自生活,表現生活的生動映現嗎?
我國當代著名書畫鑒定家、原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楊仁愷先生曾寫下這樣的評語:“我國歷代藝苑以畫竹名世者多有,唯宋人文同、元人李衎、清人鄭燮最為著稱。今北京艾慶蕓先生自出機杼,風格卓越,以作品歌頌新時代極其難得。”此言不虛也!這不僅是對于畫家艾慶蕓先生畫竹的肯定和贊許,其中,也有更多的對他藝術剛上一層樓的期望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