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趣味水墨畫教學,不在于讓孩子學到多少技能,技能有多么熟練,而是通過繪畫去挖掘兒童的創作潛能,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完善人格。
關鍵詞:兒童 趣味水墨畫 教學
水墨畫是中國畫體系中的一個種類,指完全用水和墨汁所作的繪畫。基本特征是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據載,水墨畫開始于唐代,形成于五代,繁盛于宋元時期,明清及近代以來繼續有所發展。其主張以筆法作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用墨的過程中講究“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相對來說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的濃淡變化講究“墨分五彩”,指大自然之物的繽紛色彩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來代替。北宋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沈括在《圖畫歌》中就說:“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用淡墨來表現作品中輕靈、透明的部分,“嵐”指的是筆法、表現。唐宋時期的畫家畫山水多用濕筆作畫,也就是水墨畫,出現了層層暈染、逐步滲透的“水暈墨章”的效果,能夠獨特地表現出造型藝術中的“質感、量感、空間感”。元代畫家開始使用干筆,也就是皴擦技法,墨色有了更多的變化,出現了“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在《山水決》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的藝術追求,后人多視為正宗。長期以來水墨畫可以說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水墨畫,在上千年的發展中,與中國的傳統哲學相融相生,可以說是傳統哲學的具體體現。“水”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宣揚“天下至柔”的經典代表。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么什么是水墨呢?“水”與“墨”可以說是相生相克的一對,“水”為至清至柔,“墨”取之于石,可以說是最為堅硬之物。“水”“墨”相生,化為陰陽,正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是水、墨的關系。在畫面中,畫面因水墨而生陰陽,而出現虛實變化,“有、無相生”,正如清代書畫家笪重光所說“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就是水墨畫中“道”的真諦。
兒童趣味水墨畫就是在尊重兒童天真意趣的前提下,以國畫中的水、墨和色彩相互融合所產生的妙趣橫生的繪畫效果而言的,重在引導啟發兒童用簡練、概括、夸張的傳神手法,學習繪畫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花卉以及人物形象。將中國畫中基本的筆墨技法融匯于兒童稚拙的筆墨之中,讓兒童在涂抹的過程中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這種繪畫練習也不必全都模仿到位,意到就可。兒童率直純真的天性所表現出的創造性更為難能可貴,所產生的審美價值更為獨特純真。
根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制定水墨畫教學計劃時要適合于兒童的年齡特點,要在“趣味”上做足文章,創設適合于兒童的學習環境,提供適合于兒童學習的學習方法,使孩子們的學習處在愉快的氛圍中。
“趣味”是什么呢?是使人感到身心愉快,能引起興趣投入的特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是如何而來,就是在“趣味”的基礎上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了“興趣”就具有了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就具有了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在兒童水墨畫教學中如何增加“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個美術老師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在進入教學活動前或活動中不管用何種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核心的主題。水墨畫是一種視覺藝術,用單純的理論說教肯定不會出現好的效果,這就需要老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立體多方位地增加學習“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探索的欲望。例如畫荷花時,在上課前可以欣賞視頻,可以是物象的真情實境,也可以是國畫荷花的動畫意境視頻, 通過這些視覺的刺激可以喚醒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系統,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從而再導入用筆用墨的重要性,點出課題,使學生明白地認識到本課的學習內容,為下一步的技法學習制造動力。
兒童趣味水墨畫教學所應遵循的原則:
一、創造性原則
創造是指發明、制造和創作。《宋書·禮志五》:“至于秦漢,其(指南車)制無聞,后漢張衡始復創造。”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字》:“按此書隸,在春秋之前,但諸國或用或不用。程邈觀其省易,有便於時,故脩改而獻,非創造也。”都是說明創造是在創新思維指導下所進行的活動。在兒童趣味水墨畫教學活動中,第一步就是要引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其表現的欲望,對兒童多鼓勵,讓他們敢想敢問,打破固有程式,引導其不斷地分析歸納新對象,創造新形式,培養其成為具有創造性精神的個體。
創造性原則所體現出的是科學研究的價值意義,能使兒童在水墨畫的學習中有所發展,有所突破,打破固有的程式。兒童水墨畫的學習只有在創造性原則的指導下才能把握該課學習的本質內容,找到學習中的問題所在,要善于把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在練習掌握基本的技法上進行大膽的水墨實驗,解放思想,突破框框,水墨實驗要在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大膽地讓兒童去畫去表現。
二、因材施教原則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調整為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程度,并且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體差異,能夠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得到最佳的發展。這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對培養適應新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兒童趣味水墨畫,作為一門自由的藝術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更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擅長以及不足之處,然后有目的、講方法地因材施教。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讓其多做水墨畫的基本功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多激勵他們進行技能、方法、形式的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對接受能力強而態度馬虎的學生,要讓他們去表現難度較大的物象,并嚴格要求,讓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注意力不集中、好開小差的學生,要多變化表現對象及形式,提高專注力,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對繪畫感到接受很輕松或很困難的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給接受能力強的開點“小灶”。
三、發展性原則
哲學術語中的所謂發展,是指事物變化中的從小到大,從簡到繁,從低級到高級,從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上升過程。發展性原則所體現出的是對學生長遠規劃發展的促進,這也是當今素質教育特別強調的一個核心概念。
兒童水墨畫教學中的發展性原則是指美術教學要有效地促進兒童的長遠發展。這看似非常簡單,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前蘇聯建國時期卓越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可能關系時,要使教育在學生的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他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最近發展區”實際上就是指學生已有水平和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新的要求之間的這一段區域。
在兒童水墨畫的學習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現有水平與將要達到的水平這個矛盾,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實踐,去嘗試各種筆墨技法,去領會繪畫要義。避免很多老師容易犯的教法上的錯誤,即總是自己傳授答案,不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四、積極評價原則
水墨畫作品是兒童自己對所繪物象的特有認識,應該說繪畫中的每次成長表現都是足以讓人欣喜的。在對兒童的作品進行評價時,應使用建議、商量的語氣指出其不足,指導他們進一步繪畫創作。絕對不能用“準不準”、“像不像”、“拙”、“劣”來衡量兒童的水墨畫作品,要盡可能多地去正面評價,哪怕是只有一丁點細小的進步,鼓勵兒童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完成每一幅水墨作品。
兒童的認識水平都存在著差異,在繪畫中的表現更有強有弱,有的接受能力好,動手能力強,對這樣的學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對接受能力差、動手能力弱的學生,更要尋其閃光點進行鼓勵,兒童會從老師的積極評價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從而具有充分的信心,對繪畫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欲望,表現出內心的真實體驗。
兒童趣味水墨畫教學的價值,要有積極的認識,它不在于讓孩子學到了多少技能,技能有多么熟練,或著畫出了什么驚世的作品,而是通過水墨畫教學的開展,給兒童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繪畫空間,使他們獲得了自主創作的機會,讓兒童充分體會對藝術的感受,挖掘兒童的創作潛能,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進而使兒童獲得成功的感受,為將來的發展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使他們用審美的情感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參考文獻:
[1] 王冰.美術與幼兒美術教育[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7
[2] 張念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劉玉林.中國當代少兒美術教育家叢書——劉玉林[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8
[4]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J].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5] [日]矢代幸雄.水墨畫的心理[M].朵云.1988(03)
[6]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許珂,泰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