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畫再現是數字媒體技術傳承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方式之一。《韓熙載夜宴》動畫視頻,通過獨特的動畫藝術造型、編導,對中國傳統藝術語言進行了再創作。全劇以《韓熙載夜宴圖》原圖、歷史背景與主要人物跳出的形式,進行合成,促進傳統藝術作品的活化,并有效借鑒了影視鏡頭語言,在傳承歷史藝術的同時,也為欣賞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韓熙載夜宴》動畫,在傳統藝術的文化傳承方面作了一定的嘗試,而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繼續努力。
關鍵詞:韓熙載夜宴圖 動畫 文化傳承 造型
新媒體技術使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更為寬廣,并且將一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歷史要素通過聲、光、電進行表達。《韓熙載夜宴圖》成功地刻畫了南唐當朝中書侍郎韓熙載的復雜心境,描繪了在政治生涯上不得志的韓熙載縱情聲色、夜宴賓客的生活狀態。五代南宋著名人物畫家顧閎中奉李后主之命潛進韓府,對其生活進行考證、窺視后完成了這幅追記之作。《韓熙載夜宴圖》蘊藏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元素,但畢竟是紙質作品,要明白其中的就理,離不開一定的文史知識的積累。《韓熙載夜宴》動畫設計,希望籍于新媒體的視覺、聽覺的合成體驗與娛樂形式,幫助受眾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傳統文化作品所涉及的時空事件,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精要所在。
一、《韓熙載夜宴圖》的主要文化要素
(一)充分研究、突出主角形象,使傳統紙質作品呈現立體感
各歷史時期美術作品中人物造型,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當時約定俗成的已經標準化的人物造型。《韓熙載夜宴圖》全卷共五段,分別是“聽樂”、“觀舞”、“歇息”、“清吹”和“散宴”。根據情節的連續性,各段內容獨立呈現,描繪出韓府夜宴的全過程,是通過屏風相隔。每一個段落中均可看到韓熙載的身影。夜宴體現的是夜宴上的韓熙載是位“肆情坦率、傷時憂國”的才高氣傲、放蕩不羈的南唐士大夫形象。觀察各段落中的韓熙載可以發現其有如下人物個性特點:
1.仕大夫的慎獨、憂思。第一段“聽樂”,夜宴方開始,眾人靜聽琵琶。人物俯身凝神,以手按拍,十分傳神。案幾上酒果雜陳,眾賓或坐或立,男女相錯。吸引著眾人目光的是一端坐彈琵琶的女子。旁人則隨著樂聲的優美韻律,有人垂立,有人回顧,有人側耳,有人抱手。而此時的韓熙載高冠長髯,坐于榻邊,垂手注目,人雖凝神靜聽,神卻游離其外,若有所思,情緒沉重。韓熙載的出場就令人有一種世人皆醉而獨其清醒的意味。
再看第五段“散宴”。宴席結束,賓客或攜妾離去,或安置歇息,而韓熙載卻一人獨自站在那里,神態茫然,若有所思。初看,是韓熙載在夜宴散后熱情留客;細想,這與第一段首尾相接。韓熙載的政治家獨思、憂郁神情一覽無余。
2.才高放縱,但又合伴。第二段“觀舞”,韓熙載親自擊鼓伴奏,小巧玲瓏的名妓王屋山按鼓點節奏,應聲起舞,韓熙載手握鼓槌,神態自若,專心致志,興致無比高漲。熱鬧非凡景象的宴間舞場上,韓熙載才能出眾,并且合群。
3.安逸而平和。第三、四段,載歌載舞過后,韓熙載退回內室“歇息”。侍婢端水而入,供他洗盥。完畢,韓熙載隨性再次脫去一層外衣,敞開胸膛,坐于椅上,聆聽簫笛合奏:“清吹”。韓熙載手執搖扇,神態隨和地與侍女閑聊,五位女子在他面前簫笛齊吹,與拍板相映成趣。畫面真實、具體、自然,把韓熙載的家常生活表現處淋漓盡致。
(二)選取主色調,穿越時空,逼近真實場景
關于燈光,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唐代,燈籠、燈輪、燈樹、燈樓燈婢、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風燈等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性質的燈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這些獨具特色的燈具或燈俗側面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繁榮。綜觀全卷,雖然此圖畫的是夜間,但畫面明亮,畫中吸只有“歇息”一段,表現韓熙載內室盥濯時,桌前有一金屬燈架,應是可移動的。比較可以看出,內室與客廳的燈光布局是不一樣的。客廳的燈光是在觀察者的身旁或不在視線之中,較大的可能是壁燈或較高的掛燈;而內室不設固定的燈。從內室的金屬燈架看,應是燭光照明。
所以,整幅畫卷是燭光的主色調為溫暖的淡黃色,這與歌舞升平的場景是交相輝映的。從另一歷史角度分析,一般認為,《韓熙載夜宴圖》被認為是宋代摹本,而摹本的基材為絹上創作,絹被加工得又厚又韌,畫完之后,在每一根線條上扎上無數的小洞,一幅好不容易創作成的畫作被扎得千瘡百孔,這就叫粉本。將粉本鋪在另一張絹上,撒上炭粉,揭開后就留下了無數的粉點,畫師再根據這些粉點勾線、上色,這個過程叫渡本,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復制技術。所以,我們看到的版本是底色為絹黃色。
從著裝的色彩看,全卷繪制女21人,男28,仕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鮮明對照,女飾為“高髻、上糯、小簇團花長裙、披帛盛裝”,色彩比較淡雅娟秀,不似唐代仕女的艷麗多彩。“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若棋頭栩袍,栩袍的顏色,一律用綠,似與當時制度有關。韓熙載本人,則頭旅紗相,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
畫中韓熙載共出現五次,但均形神不改,有時以右側,有時為左側形態出現,有時又以四分之三正面出現。隨著晚宴情節的發展,韓公屢次更衣:從著黑袍聽樂,到脫去黃衫擊鼓,再到穿上黑袍休息,而后只穿一件內衣清吹,最后又套上黃衫送客。仔細觀察他的神態,一直是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值得留意的是,圖中色彩最亮點是當年新科狀元郎粲所著紅袍。這雖然可能與與當時制度有關,但一位失落的仕途道中人與新科狀元的著裝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其當時的心態也呈現無遺。
(三)明晰構圖結構,確定視角與鏡頭方位
《韓熙載夜宴圖》的構圖特點是5段連環長卷,各段以屏風相隔,前后連續又各自獨立。在作畫結構上,畫家分別使用三件大的立屏將畫面分成四個部分,而后又通過斜置的榻、幾案、屏風等物件的對稱布局來強調每部分的空間深度感。
畫面中的屏風,真正起到了“云斷山連”的作用。屏風在古文獻中已有記載,《國語·卷十九·吳語》:“王乃入命夫人,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韋昭注:屏, 寢門內屏也。王北向, 夫人南向) 。……王遂出,王不出屏”。
《韓熙載夜宴圖》的畫面被3件屏風分開而創立了別具一格的章法。“畫中的屏風至少有著三種不同的結構作用:它有助于界定單獨的繪畫空間;它結束了前一個場景;它同時又開啟了后一個場景。”從屏風的內容看,“聽樂”中彈琵琶女子身后的屏面為山水、山石、松樹;“清吹”一段中,即韓熙載椅前一侍女手中長柄扇扇面也是山水畫。
二、《韓熙載夜宴圖》動畫再現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表現方法初探
(一)鏡頭角度
其鏡頭角度明顯以偷窺者視角,以屏風為基點進行鏡子頭切換。
《韓熙載夜宴圖》中屏風的圖像作為一種“反透視”的現象出現展現的是中國古代畫家特有的繪畫創作觀念,并非是對一種程式法則的應用,而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屏風最初的定義是遮蔽。因此屏風是最理想的分割物——不僅分開單個的場景,而且把觀賞者和觀看對象隔開。展開《韓熙載夜宴圖》,觀賞者的動作和視線將會階段性地被畫中的屏風打斷,這些屏風不斷重新調整著與畫面的關系——確保一定的距離,防止靠得太近,并對欣賞者和畫面之間既聯系又分離的程度進行確切衡量。”《韓熙載夜宴圖》中,屏風以“反透視”的形象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獨具特色的視覺觀察方式。它的表現形式也打破了繪畫研究中物質實體、圖像和媒介之間的相互割裂的局面。
文化傳承的精妙,莫過于異曲同工。《韓熙載夜宴》動畫選取的山石畫法與《韓熙載夜宴圖》屏風中的山石畫法極為相似,采用的是南唐至北宋年間郭熙的《窠石平遠圖》、南宋佚名《春江飽帆圖》為屏面,并以屏面作為人物出場的片頭,以體現人物的喜好。
(二)主色調
從畫面呈現看,場面的色調應是暖色有淡黃色,而韓熙載的內心應是憂傷與意冷。所以,《韓熙載夜宴圖》動畫再現的主色調選擇灰色向淡黃色的交叉出現 ,從灰色戰亂浮雕中切入夜宴場景,以示韓熙載內心與現實的反差。
(三)對音樂的再現
《韓熙載夜宴》動畫采用現場音樂、主要人物內心心聲與窺視者感覺交替出現的形式,立意反差,充分反映畫外的歷史背景與作畫者的窺視心態。
(四)主要人物刻畫的路線圖
《韓熙載夜宴》動畫通過單反攝像機將《韓熙載夜宴圖》的高仿真版本讀入計算機,然后通過Adobe Photoshop軟件將其中的人物、事物逐一摳出并在不改變其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修補,通過一系列藝術設計及分鏡頭設計完成動畫設計的最初構想;在對主要人物韓熙載的刻畫上,使用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3Dmax等特效軟件表現服裝變換、人物胡須等特寫,借鑒皮影的造型、唱腔、表演、技術等特質,重構人物心理;利用數字動畫設計技術將電影拍攝中的長鏡、短鏡及蒙太奇手法應用其中,動態展示韓熙載在各個階段的體態、心態變化,通過元素庫模、造型設計、鏡頭運用及空間安排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大膽的嘗試,充分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
《韓熙載夜宴》動畫全劇以《韓熙載夜宴圖》原圖、歷史背景與主要人物跳出的形式,進行合成,促進傳統藝術作品的活化,并有效借鑒了影視鏡頭語言,在傳承歷史藝術的同時,也為欣賞者提供了想象的自由。《韓熙載夜宴》動畫,在傳統藝術的文化傳承方面作了一定的嘗試,而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繼續努力。
[該論文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支持,南京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對<韓熙載夜宴圖>歷史情景動畫再現的設計》,項目編號:SYB2013020(校),201310293065Y(省)]
參考文獻:
[1] http://www.blogbus.com/malingcat-logs/45861912.html
[2] 張立川.藝術設計史論[J].2007(04):37頁,38頁
[3] 王芳芳.藝術理論[J].2009(06):17頁
[4] 邵曉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J].2006(01):13頁
作者簡介:
陳天成,南京郵電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指導老師:楊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