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暖意融融,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我抱著一大堆新書推開了教室的門。孩子們坐得很整齊,眼睛瞪得大大的,目光從我的臉上移到了新書上,我知道: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拿到漂亮的新課本。忽然,一本新書從我的懷里滑落下去,掉在了地上。地板上剛剛灑過水,美麗的彩色封面立刻被弄濕了一大塊,變得又臟又模糊,同學們都發出了“呀”的惋惜聲。我也心頭一緊,多么可惜呀,那么漂亮的書,頃刻間變得又臟又濕,怎么往下發呢?發給誰呢?
我拿著被弄臟的書對孩子們說:“都怪老師不小心,把書弄臟了,這本書怎么辦,如果你是老師,應該把書發給誰呢?同學們快來幫老師想想辦法吧。”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說話。看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雙眼,我沒有想責備他們。獨生子女的他們,能有多少是心里裝著別人的呢?我又對他們說:“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看看有沒有好辦法。”孩子們聽后,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過了一會,有幾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有的說:“老師,我們組想到的是,您把書放到中間,挨著發,發到誰就是誰的,這樣也公平。”有的說:“我們組的想法是把書發給咱班考試最后一名的同學,誰讓他給咱班拖了后腿呢。”還有的說:“王老師,我阿姨家開了書店,您把書交給我,我去給您換一本新書。”面對孩子們為我提供的方案,我無言以對,為什么都是把這本書推走,沒有一個人想要這本書?我沉默了,看見我的樣子,教室里靜極了。突然,從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了細細的不太洪亮的聲音:“老師,您把書給我吧,包上書皮,一樣用的。”循著聲音望去,竟是我們班最不起眼的一個男孩——小奇。一個經常因為課堂上的回答令老師不滿意而遭到批評,很少得到過老師贊揚的孩子。備受冷落的他竟然主動要求要這本書,是我沒想到的。
好久好久,我都沒有說話,只是用微笑和贊許的目光看著小奇。而他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此時教室里更安靜了,忽然又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孩子們的手都舉了起來,都喊著要這本書。看見孩子們的舉動,我細心地用彩紙剪出一個漂亮的閃亮的星星貼在書封面的污漬上。我舉起那本書說:“同學們都想要這本書,說明了大家一事當前,先想到了別人。但是老師還是想把這本書發給小奇,我想每當他看到這本書,都會為自己今天的舉動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因為他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話音一落,同學們都轉過頭,熱烈地為小奇鼓掌,掌聲響了好久好久。
發新書的故事,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文中就學過,沒想到身為人師的我,卻親身經歷了一次發新書的故事,故事很老套,但卻發人深省。八九歲的孩子根本想不出來老師最開始的意愿是什么,最期待的答案又是什么。他們心中只有自己,但這不能責怪孩子,社會、家庭環境的熏染讓他們心里沒有了別人。
但是,對于天真、活潑、積極上進的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就是無窮的。我堅信,一顆小小的亮星,也會照亮無邊的夜空。唯愿可愛的孩子們在每一顆小亮星的指引下越走越好,成長為心懷大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