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個人愛好,我在班級里養了很多盆蘭花,養這些蘭花傾注了我不少的心血。孩子們都知道我重視這些“知心朋友”,下課了總是搶著幫我照顧它們。我、孩子們、蘭花之間,在默默互動中傳遞著情感。學生寫作業,我總是要到窗臺花盆前站上一會,給花松松土,剪剪枯黃的葉子,澆澆水,看著它們生長、開花。在養花的過程中,我獲得不一樣的快樂,有不一樣的收獲。我時常覺得這習慣舒緩了緊張忙碌的神經,讓追逐的心靈得到平靜。
突然之間,我有一種感悟:照顧這些花草和培育祖國的花朵——孩子們,是多么的相似呀!還記得他們剛上一年級時,還是些坐著夠不到桌面的小不點兒。上廁所都得老師領著。一個數字、一個字母、一個筆畫,都得準確地講給他們。即使這樣講,有的孩子也不會寫,我就一個一個地叫到跟前手把手地教。一遍不行,再教一遍。慢慢地,他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每天都有進步。孩子們一天天長高了,我的蘭花也由原來的一盆分成了八盆。
上學期,班級新轉來一個男孩子,父母在他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離異了,他跟著爸爸爺爺一起生活。他學習上很吃力,字的基本筆畫都是錯的,寫作文寥寥數語,詞不達意,讀起來讓人覺得頭疼。不僅如此,剛來的前兩個多月還經常和同學打架。叫到辦公室,他仍舊一臉不服氣的樣子。我沒有問他事情的經過,沒有評判誰是誰非,而是和他聊起天,問問家里的狀況,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會做什么家務。當談到媽媽時,我問他媽媽是不是經常來看望他。他的答案讓我心驚,自從他父母離婚后就再也沒有見過媽媽。我問:“那你想媽媽嗎?”他不屑地說:“不想!”簡單的兩個字,折射出孩子幼小的心靈由于家庭問題受到的傷害。媽媽竟然10年不曾來看過孩子一眼,怎能埋怨孩子的無情呢?我突然明白了這個孩子經常打架的原因,這是一種缺乏教導和關愛、下意識自我保護的應激行為。我告訴他,班級像一個大家庭,你們都是老師的孩子,要像親兄弟一樣團結、互相幫助。在“六·一”兒童節前夕的春季運動會上,我建議他參加實心球比賽,他欣然接受。我拍拍他的肩膀,豎起大拇指:“這比賽可是關系到班級的榮譽。讓你代表班級參賽,老師和同學們相信你能行!”他果然不負重望,以絕對的優勢取得了這個項目的冠軍。無論課堂上,還是課余時間,我輔導他功課時總是尺度放寬,輕輕地撫摸他的頭,面帶微笑地看著他,耐心地講解,從細節動作中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充滿信心,期待他各方面的進步。
上星期,我發現他的頭發長得過了耳朵,頭發里面全是灰,還有很濃重的旱煙味道,同桌也偷偷打小報告說他的身上有一股味兒,不想和他一座。吃過午飯我去他的小飯桌,帶他去學校附近的理發店剪頭,理發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說:“你兒子的頭發這么長了,才剪,你這媽當的。”我當時一怔,“啊,我沒時間。”孩子偷偷地瞟了我一眼,沒做聲。我的心里說不出來是什么滋味。“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我又一次感受到母親對于一個孩子成長是多么的重要。回家后,我找了兒子以前穿過的衣服,第二天我幫他換上干凈的衣服,告訴他大家都很關心他,有什么困難找老師。我把那件剛剛脫下來的外衣用洗衣粉泡在班級的盆里時,他又把毛衣遞給我,借彎腰之時輕輕地對我說:“老師謝謝你!”一抬頭,發現他眼圈紅紅的,心里頓感酸楚。一陣忙碌之后,看著他穿上干凈的衣服、剪完頭精精神神的樣子,看著晾在窗臺上恢復了本來面目的衣服,想到家長們的支持,又讓我覺得暖暖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雖不轟轟烈烈,但也溫暖人t心。
今天,他交上來的作業本,字體工整規范,沒有錯誤。放學后,主動留下來做值日,打掃衛生總是搶最累最臟的活干,再也沒有出現與同學打架的事。我相信他感受到來自于老師、同學、學校的關愛,他學會感恩,用行動感謝來自周圍的幫助。
記得在一次學習時,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育是一個慢慢等待花開的過程。”是啊,對孩子的教導像悉心培育一株心愛的花朵,那植株拔出的新節,是孩子們每天的進步,不知不覺中總透著些新綠。讓我們用淵博的知識、負責任的態度去澆灌一株株稚嫩的幼苗,用愛心、足夠的耐心理解包容他們,眼看苗兒一天天長大,靜靜等待蘭花盛開絢爛的時刻。這一過程雖然漫長,但總是讓我們覺得驚喜不斷。這份欣喜,是我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