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事兒,本來不大,卻鬧騰得不小。本地主流報紙連續刊發9篇報道,6篇是新聞跟蹤,還捎上3篇評論,而本地網絡論壇說這事兒的帖,也居然一個月不下沉,掙來10萬級別的瀏覽量,加上超500的跟帖數。著實變成了個社會公共事件。
這事兒,小,也就是一個居民小區里,那物業啥招呼不打,啥手續不辦,一塊約500平方米的公共綠地,轟轟轟上了推土機,哐哐哐鋪了草坪磚,干起了毀綠建停車場的活兒。這小區綠地是咱業主共有的不是?這請來的管家動家產了,得咱主人同意不是?于是,這直接不同意毀綠建停車場的,出聲維權了。這認為可以改建停車場,但物業未征詢業主意見,未經過業主大會同意及授權,未獲得任何相關手續,擅自動工,是違反法律法規,是無視業主權益的,也出聲維權了。有向政府部門投訴的,有在網絡論壇曝光的,也有向主流媒體報料的,不一而足。可這物業牛,你能多少日連續曝光,我敢愣是一天不停工。而這有關部門也孬,只有“會立即叫停”的表態,只有“聯合會商決定查處”的承諾,也沒玩出什么真的。于是,最終既成事實,實質啟用。雖然也有不服,也有憤憤,卻也只能是每日一頂,不讓帖子沉,只能是哥今兒記住了,來日再算,等等。然后,貌似就這么了了。
其實,這小事背后,折射出的東西不小。與這事件相仿的,業主與物業掐,業主與開發商掐,還有擴散開來,周邊住戶與廣場舞大媽掐,溜狗的與散步的掐,此類種種,那網絡論壇上各式帖子海了去了。
其實,所有這些,正說明咱這社會變了,變得多姿多彩了。用官話講,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我國社會越來越顯示出資源分散化、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樣性的發展趨勢,正逐漸形成多元結構社會。這一多元,自然就有多類社會群體多種利益訴求同時并存。于是,矛盾了,沖突了。
按那毀綠建停車場的小區物業的做法,就是打著為人民的旗幟,悍然行事,反正也有一部分有車沒地兒停的業主會不吱聲地支持,反正有關部門會默許在后。沒看人家物業堂而皇之地說“想為業主做些實事”嗎?沒聽那振振有詞的說法:“這毀綠建停車場,也是解決小區停車難的現實途徑”嗎?這倒也跟咱歷史傳統接近。還是官話,中國歷史“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使得歷史上的社會管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同的管理層面都偏向于采用節制個人、依賴強權、家長式的集權方法來對社會實行治理。也所以,這歷來的做法,當風向不同時,要不東風壓倒西風,要不西風壓倒東風,沒聽說有這兩風混在一起打轉的。
問題是,當只有兩三個風向時,還能壓一壓,如果那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全有風,咋壓呢?這就是多元結構唉。再說了,咱現在的老百姓,可都覺醒了,維權意識強著呢,一回維不成,咱維二回、三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還有,這理說不成,弱勢群體的暴力手段也不少啊。要不,怎么會時不時就冒出來個群體事件、社會風波呢,有關部門也頗頭疼吧。
所以,這社會管理也得變。比如說,能不能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不一樣訴求,大家伙坐下來商量著辦呢?學會平等溝通,互相妥協一步,找個利益“最大公約數”,達成共識,共同遵守,不是挺和諧的嗎?據說,從執政到治政,特別是學會、做到“善治”,正是十八大以后對政府施政能力的轉型要求。就像我們過去總希望出現一個“良政”的政府一樣,如今人們開始更熱衷于去討論和實踐如何建立一個“善治”的結構,達到社會良好治理的效果。而“善治”,其基礎就是協商、合作,其本質就是多元利益訴求下尋找“最大公約數”,再造“公共性”。
所以說,那一個居民小區一件毀綠建停車場的事兒,不僅能看出有些人對社會結構變化催生多元利益訴求的應對無序、手段乏力,亦能看出這些人對當前形勢的研究不足、反應遲鈍。
所以說,這與時俱進的學習不能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