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首軍旅詩詞,每每在讀這首古詩詞的時候,我總是會為這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所震撼。
細細品讀這首詩詞,沒有陣陣殺氣,反而是充滿了手足之情、刎頸之交。詩中無處不閃耀著為國赴難、同仇敵愾的愛國之情,所凝聚和鑄就的正是中華民族屹立千年的魂魄。
秦人善戰,又獎罰分明。這首詩詞想來當年曾在秦軍中膾炙人口。我們不難想象,當兩軍對峙時,秦軍將士列陣整齊,一手執盾,一手用刀戟擊打著盾牌,和著戰斗的節拍齊聲高唱這首戰歌,用萬念一心的士氣將自己和戰友聯合成一個水乳交融的整體,那激發出來的戰斗力必將是所向無敵的。歷史也證明,秦國由一個西部小國而成為一統六國的強盛王朝,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軍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風·秦風·無衣》細膩地描繪了秦軍將士們在出征前那種樂觀無畏、昂首奮發的臨戰熱情,讓人仿佛看到一幅軍營中熱火朝天的練兵場面和戰斗準備。
這首詩詞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情節,只是用質樸的語言、往復的疊唱讓所有人都能夠明白詩中的涵義。戰爭是殘酷的,但《國風·秦風·無衣》沒有描寫拼殺時的刀光劍影,也沒有直面戰場上的血雨腥風,只是以戰前將士之間的相濡以沫來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場面。大戰將至,將士們有衣同穿,有飯同吃,試想,這樣一支有如手足的軍隊怎么能夠不打勝仗呢。
八十多年前,革命圣地延安與詩中所描繪的場景何其相似。為什么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什么八路軍和新四軍吃的是無油無鹽的飯菜,穿的是手工紡織的土布,拿的是繳獲來的武器彈藥,卻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一個又一個經典戰例。靠的不正是這種“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精神。也正是因為這種同心同德的精神,無數的有志青年才會沖破重重阻力,義無反顧地來到延安,來到當時全中國最民主和最充滿生機的地方。
八十多年后,我們新一代的革命軍人接過了先烈手中的槍,也接過了“與子同袍”的精神。放眼新時期的軍營,官兵情、戰友愛無時無處不在祖國大江南北的軍營中激蕩。在部隊,不管是團長、旅長的妻子,還是班長、排長的愛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那就是“嫂子”。因為不管職務多高,也不管年齡多長,在部隊這個大家庭中,年長者都是年輕人的好兄長、老大哥,這稱呼代表的情誼也只有當過兵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
我們不妨將《國風·秦風·無衣》視為一面鏡子,看看我們作為一名軍人,是否將“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當做自己的信條。《詩經·無衣》不但告訴我們當外侮來臨,國難當頭,身為軍人就應該勇于擔當,更告訴我們,一支軍隊只有同心協力才能同仇敵愾,只有團結一致,才能無往而不勝。讀讀這首《國風·秦風·無衣》,對每位枕戈待旦的軍人來說,不無警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