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與“靜”搭配的詞大致有:安靜、寂靜、平靜、清靜、寧靜、肅靜、冷靜……現在我要造一個詞——靈靜。
靈靜,靈動的靜。這是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在鎮江南山。
進招隱寺大門右轉,蹬上541級石階便是飛云閣,再過玉蕊亭翻越十八道彎,穿過一片小樹林,就到了連接鳥外亭和九華山的“九鳥小道”。道邊有大樹,樹旁有條石,我照例在條石坐下,便覺著自己進入了靈靜的境界。
正是春意濃郁的時節,滿眼的綠包裹著上下遠近,山道影影綽綽,陽光透過樹梢灑落,四周安寧而靜謐。而這種靜謐卻不是那種絕對的靜,不時響起的鳥啁蟲鳴,擺動的樹梢,搖曳的小草,輕拂的微風,匯成種種親切的聲音,如語絲,如呢喃,流動在你的耳旁,震顫著你的心靈。
很靜,是那種溫暖的靜,干凈的靜,靈動的靜。這里明明就在城市之中,你卻已經置身城市的喧囂之外。我為大自然通過南山給人類的饋贈而由衷地感動。
每一座名山都有它的氣質。黃山的雋奇,泰山的雄偉,峨眉的秀美,華山的險峻,它們各領風騷,獨步天下。與這些名山相比,南山顯然只是一個小小弟。它沒有氣勢磅礴綿延千里的逶迤山嶺,也沒有壁立千仞的高大山峰。圍繞著招隱寺的南山部分不大,海拔不過150米,順著山道走一圈,大概只需個把小時吧。它沒有那么大的名氣,它靜靜地藏在鎮江小城的心臟里,它有自己的獨特氣質,那就是靈靜。
靈靜,是通過某種聲音傳遞的。鳥鳴山更幽,蟲吟林愈靜。這是鮮活的充滿生命氣息的緩緩之聲,如此貼近你的靈魂,給你一種恒美的醉意。南山的聲音總是一曲讓人安詳的輕音樂: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它輕聲吟唱,是一種清晰的靜;在春雨秋風的時節,它也不會大聲喧嘩,是一種流動的靜。此時,在南山的小樹林里,你聽那雨聲風聲,就像流動的詩行,是那種原生態給你帶來的小小震顫。
“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看來,千百年前到這里造訪的為數不多的文人騷客,也早就品悟了南山的境界。壽比南山,一般指它的象征寓意。而現在人們都知道了它是城市的“大氧吧”:南山腹地的負氧離子達到每立方厘米1100個,也就是說,南山是當今鎮江空氣質量最好的地方。
游客大多是匆匆過客。通常情況下,去南山的外地游客并不很多,因為過客匆匆,很難品味南山的境界。但是對于更多的鎮江居民,南山已非“藏在閨中人未識”。這里有十多年從未間斷、每天健步在山道上的八十多歲的老者,有超過百名五年以上堅持每天上山和南山親密接觸的男女常客,我們通常稱他們山友。他們或漫步,或登山,或打拳,或唱歌,或吹奏,盡情享受南山給他們的這份靈靜。
春光秋色,冬陽夏蔭,四季分明的南山,隨著季節變幻不同的風景。春季爛漫的山花,秋季繽紛的落葉,冬季溫馨的暖陽,夏季滿山的綠蔭,南山在用不同的色彩相同的迷人感染你的同時,卻始終用它那獨特的靈靜感動你的心。
去南山吧,我們可以閱讀這里的靈靜,可以領取大自然給你的美好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