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8歲的杜計發是趙縣南楊家莊人,小學語文教師。他捏泥模,制作泥哨的手藝傳自父親。
在村中老人們眼里,杜計發的父親杜寶興是位能人,不僅會制作泥模,還擅長繪畫,制作風箏。在父親的指導下,杜計發掌握了制作泥模、泥哨的技術。他的辦公桌下有一個藍色塑料桶,盛滿業余時間捏制好的泥模、泥哨、響蛋,他經常把這些“古董”送給自己的同事和學生把玩。杜計發說,泥模,能啟發學生對美的追求。
杜計發高中畢業那年,隨著父親在生產隊干活兒。一次,他和父親在田間澆地。看著瘦弱的兒子拎著鐵锨在田間忙碌,渾身濕漉漉的,也分不清是泥水還是汗水,父親有點心疼。杜計發說,大概他狼狽不堪的模樣觸痛了父親,揣著一身本事的父親遂決定將捏泥模的技術傳給他。一來這門手藝不會失傳,二來在不得已的時候還能混口飯吃。杜計發說,他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朋友們,大家都嚷嚷著要學。就這樣,他和幾個朋友一塊兒跟著父親學習捏制泥模與泥哨。
教得認真,學得用心。很快,杜計發他們就掌握了制作泥模的技術。杜計發說,在他的記憶里,制作最成功的泥模當屬于給英雄易普拉辛捏制的半身像。那時候,露天電影是村里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一天,村里播放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他的朋友們早早就帶著凳子坐在了場地上。這部電影通過七個人對戰友的回憶,歌頌了在反法西斯斗爭中英勇犧牲的戰士易普拉辛。易普拉辛為了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他無時無處不在用生命的熱情撒播革命的種子。然而,英雄最終犧牲在戰場,人們只有通過銅像來緬懷他的一生。英雄易普拉辛讓杜計發和伙伴們頗為感動,片中的易普拉辛塑像也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伙商量著也為易普拉辛塑一尊半身像。說干就干,大家伙和泥的和泥,塑的塑,仿照著電影中的影像,很快就完成了這件作品。誰也想不到,這尊塑像后來還被縣文化館選為精品,進行了公開展覽。第一件作品的成功,讓大家頗受鼓舞。
杜計發現在南白尚中心小學教五年級語文。筆者走訪時,他在辦公室里翻出一堆捏好的坯子,還沒有燒制。有塤、鴿哨、響蛋、泥模等。這些玩意兒造型粗獷,線條簡練,散發著濃重的鄉土文化氣息和民間藝術魅力。除了泥模、泥哨,杜計發還制作了許多響蛋。響蛋也是用泥制成,中間鏤空,球面雕刻出美麗的花紋,球體中間里面放著一顆泥丸,用手一搖,如同搖著一個鈴鐺。“制作泥模先要作泥模母,一般在‘泥模母’上先塑出浮雕圖像,再用‘模母’倒出完整的泥模,圖案呈陰文。”談起泥模,杜計發津津樂道。
杜計發說,制作泥模選泥極為重要,一般的泥土即使能捏制成,但是太陽一曬就會有裂紋,無法長久保存,最好用膠泥。他家村旁有一條河溝,制作泥模前,先將質感細膩、顏色發黃的膠泥挖回家,用盆浸泡攪拌,之后還需再挖一個坑,在坑里放置一兩天,等水分滲透得差不多了,再把泥挖出來,在石板上揉制、摔打,直到把泥巴揉得像面團一樣柔軟,又黏糊又勁道,原料才算準備妥當了。
制作泥哨時,先用刀把泥團割出個大體輪廓來,再用小刀細細地雕琢修飾。用刀刻制花紋的過程如同浮雕,鳥形、兔形、小狗形……根據需要與喜好,制作出各種動物形狀的泥哨雛形。泥哨得能吹響,這就需要在造型的頂端做一個吹空,然后用竹簽子將動物腹中掏空,還得留出發聲孔。
泥模、泥哨捏好了,不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暴曬,需要慢慢陰干。如果粗糙點,可以直接給陰干的泥模上色,如果想長期保存,制作得再精美點,就得燒制。據杜計發介紹,他曾經在自家院子里壘過一個一米多高的燒制爐,爐子里放著一層層的爐條,泥模就放置在爐條上,按照順序擺好。燒制的時候不能用炭火,需用秸稈。炭火火勢太大,容易把泥模燒裂。點火之后,先用文火慢燒,再用猛火攻,大約燒制兩三個小時停火,最后慢慢冷卻。燒制的泥模變作磚紅色。相互敲擊,音質清脆。有時候村里有燒磚的,他也會把捏好的泥模拿到磚窯里去燒,磚窯里燒制出來后品質更好。
杜計發傳承民間工藝品制作的熱情,感動著他的同事。李英芬、史志鋒等經常為他搜集制作泥模的圖案。見到學生衣服上有合適的圖案,李英芬也不忘畫下來,供他選用。看到他用一把簡陋的鉛筆刀雕刻花紋,楊國軍就送給他一套精美的刻刀。
杜計發說:“有這么多人支持我,我一定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冬天地里的白菜收了,我盤算在地里盤一座窯。等作品燒制好,還打算送到縣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爭取讓泥模制作工藝列入非遺名錄,不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手里失傳!”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