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山花獎在長春揭曉
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于2013年12月11日晚在吉林省長春隆重舉行。河北省共有四個項目榮獲本屆山花獎,獲獎項目分別是:滄州市張雅軍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鬧天宮》、張家口市於全軍的民間文學作品《血仍未冷》、秦皇島市的民間廣場舞《火火的秧歌扭起來》、石家莊市的民俗禮儀表演《桃林坪花臉社火》。山花獎評選競爭十分激烈,河北省藝術家能獲此殊榮實屬不易。
山花獎是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聯合主辦的國家級大獎,每兩年一屆。山花獎頒獎典禮是展示我國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盛會。
“心向中國夢”大型攝影作品聯展舉辦
近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聯主辦,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承辦的“心向中國夢”大型攝影作品聯展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 舉行。這次攝影作品聯展,是向全省攝影界和廣大群眾交上的一份作業,也是對“中國夢”的一次影像闡釋。
這次舉辦的“心向中國夢”大型攝影作品聯展共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李英杰攝影回顧展,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2011、2012河北攝影十杰作品展,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節河北攝影家參展作品。
《李英杰攝影回顧展》共展出李英杰的攝影作品80幅。李英杰是著名的攝影家,現任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1986年至2013年任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他長期主持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工作,為全省攝影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他又是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優秀攝影家,40多年來,他跑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通過鏡頭,把對祖國山河、人民群眾的深情厚意,化作一張張詩意盎然的攝影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重要的攝影展覽中入展、獲獎。
《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展出的是第24屆國展的全部獲獎作品。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是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歷史最久、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攝影藝術展覽,本次共展出獲獎作品146幅。
《2011、2012河北攝影十杰作品展》展出的100幅作品為兩屆攝影十杰的獲獎作品。自2011年開始,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啟動了年度攝影十杰評選活動,每年評選出10位攝影家,迄今已經完成了兩屆。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從每位獲獎攝影家提交的15幅作品中選出5幅,組成了本次展覽。
《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節河北攝影家參展作品》共展出河北攝影家參加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展覽的作品100幅。平遙國際攝影節為國內影響最大的攝影節,河北攝影家的作品多次參展、獲獎。本屆平遙攝影節是河北攝影家參展人數、展出作品最多的一次,因個性鮮明、風格多樣而受到多方好評。
“心向中國夢”大型攝影作品聯展,展期從2013年12月20日持續到2014年1月5日,是奉獻給全省人民的跨年度的影像藝術大餐。“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在邁向攝影強省的進程中,為人民留影,為時代寫真,應當成為河北攝影人的理想與擔當。
泊頭收獲首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
首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近日落幕,泊頭電視臺報送的作品《福星圓夢》榮獲“金海棠獎”微電影好作品獎。據了解,這是河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作品。
“金海棠獎”是首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設立的亞洲微電影最高獎。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央新影等聯合主辦,每年一屆,共設置了10類97個獎項。本屆評選,有來自美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的1715部作品參賽,186部作品入圍。
《福星圓夢》,策劃張文仲、編劇頑鐵、導演李明星等演職人員全部出自泊頭,選景也都取自該市,拍攝及后期制作由泊頭電視臺完成,并于2013年7月上旬在泊頭電視臺播放。據介紹,這部作品片長13分鐘,以居家養老向社會機構養老轉變為主題,探索子女如何更好地讓老人安享晚年。
博野建起200個農村“文化小院”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通過農村“文化小院”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目前,該縣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小院”已有近200個。
所謂“文化小院”,即以有文藝專長又樂行其事的城鎮家庭、鄉村農戶為中心,吸引組織左鄰右舍、周邊鄉村志同道合者參加,或編演文藝節目,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或以琴棋書畫愉悅身心,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鄉村文明與和諧,開辟農村文化新陣地。
據了解,該縣堅持從資金、政策、人員等方面積極扶持“文化小院”創建,并通過書畫展覽、攝影比賽等形式搞培訓,借助重大活動開展民間花會匯演、專場文藝演出等,給“文化小院”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如今,遍布該縣133個行政村的近200個農村“文化小院”各具特色,拓寬了農村文化活動陣地,活躍了當地農村文化。
七旬老太癡迷組石配詩
河北省石家莊市70歲的耿桂云三年前愛上了搜集奇石,并將這些石頭組合起來拼湊成中華歷史典故的場景,她的這一愛好引起了眾多石友的關注,并被石友親切地稱為“中國玩石頭最棒的老太太”。
耿桂云的家里陳列了各式各樣的石頭,電視墻上掛著石頭,茶幾上擺著石頭,書柜里放著石頭,儼然就是一片石頭的天地。耿桂云玩石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喜歡用創意將石頭拼湊起來反映一個歷史典故,如桃園三結義、呂布戲貂蟬、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等等,并生動地為每一組作品附上一首詩。
耿桂云說,她年輕時就非常熱愛文學和美術,但上班后一直做冶金設計工作,沒能從事與藝術相關的事業,深感遺憾。退休后的一天,她與老伴兒張福海一起到滹沱河撿樹根制作根雕,無意中發現了很多“漂亮”石頭。她欣喜若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這些“重家伙”帶回了家,此后還經常到花鳥魚蟲市場專門去看“美石”。后來,賣石頭的老板就請她為自己的石頭賦詩,從此耿桂云與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曾醉戲月宮中嫦娥,也曾深愛高老莊翠蘭,取經路上遭遇女妖無數,女兒國中也未了卻心愿,成正果后卻驚艷:豬中竟有如此貂蟬,緋紅的臉,黑亮的眼,甜甜的笑嘴兒,翹翹的鼻尖兒,搞定了,扛回家,這才是千載難逢的天賜良緣。”這是耿桂云為自己的組石作品《八戒扛妻》作的一首小詩,談起組石頭配詩,耿桂云總是笑得很幸福。
如今耿桂云對組石已經到了“癡迷”的狀態。張福海說:“老伴兒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其余時間不是在找石頭、制作石頭組件,就是在看書研究歷史典故準備新的石頭作品,在鑿石頭的時候,錘子砸在手上,腫起了大包,她都絲毫不在乎。”
現在耿桂云已經完成組石作品300多組,其中中國史詩組石作品100多組,“開天辟地”“伏羲結網”“神農嘗百草”“王羲之蘭亭詩會”“竹林七賢”等都在其中。
耿桂云將自己的作品圖片貼到網上,得到了眾多愛石網友的好評。她計劃在中華奇石網開辦“奇石博物館”,讓更多人看到組石作品,喜愛這些有故事的石頭。“我想用奇石承載中國傳統文化,讓歷史史實永遠流傳下去,用奇石讓人們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