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鋪村位于洺河北岸,與永年縣城臨洺關隔河相望。古代時貫通南北的進京大道從村中通過,并在此設立了遞鋪。遞鋪就是驛站,專供傳遞公文的人員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凡坐落在御道上的村莊五里為店,十里為鋪,因村子位于洺河之北,故名河北鋪村。
河北鋪村建造于洺河北岸的一塊自然高地上,原名高臺鋪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李氏家族最早從山西遷來,成為村中的大戶,不久段氏等姓氏相繼遷來。明萬歷五年(1577年),趙氏家族從附近東灘頭遷來,漸成河北鋪第一大家族。
明清時期,永年的廣府鎮、臨洺關鎮成為冀南一帶的政治和商貿中心,位于南北通道上的河北鋪村迅速發展起來。村里人依托水運和陸路交通的優勢,在御道兩側開店設鋪,經商致富,如今村中仍保留有錢莊、油坊、煤廠、糧店、萬壽堂藥店等舊址。后來他們又越過洺河,將店鋪開到了縣城臨洺關,城內北街兩側的門店、商鋪均由河北鋪村人經營。清乾隆時期,這里商業繁榮,盛極一時,人口劇增,成為擁有千人的大村落。
晚清時期形成了以進士趙世德、武探花趙玉潤家族為代表的名門望族,并在村內建造了深宅大院和幢幢樓房,這些莊園氣勢恢宏,布局規整,排列有序,成為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趙世德莊園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當時趙世德兄弟五人均居住在這里,家眷、仆人約200余人分住在24個院落里,巷道相連,院落相通,為晚清時期家族合聚式的民居建筑群,因主人趙世德曾中進士,當地百姓俗稱其為“進士府”。
趙世德(1843年~1901年)字直心,號星樓,自幼聰明伶俐,讀書立志,扶危濟貧,多有義舉。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廣平府志》稿寫成后,因府署財政拮據,不能付印,趙世德慷慨解囊,捐銀250兩。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趙世德赴京參加會試,成為第57名進士,后任禮部主事、吏儀制司行走之職。在這次會試中,趙世德結識了進步舉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趙世德隨同康有為等人參與了“公車上書”,呼吁變法革新,從而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戊戌變法失敗后,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中要求清政府懲辦變法者,并列出96人的名單,清政府遂即以縱匪仇洋罪名,對變法者分別判以死刑、監禁、流放、革職等刑罰。趙世德聞訊,自知難免禍端,在北京寓所墜金自盡。
趙世德莊園位于村子的中部,氣勢宏大,設計精巧。整個院落坐北朝南,南北160米,東西150米,總面積達2.4萬平方米,包括油坊、磨坊、私塾、錢莊、炭場、車馬店、居住區、后花園等。莊園內有東、中、西三條南北軸線的街道,每條街道長100多米,24座小院落通過各條街道相互連通。每個大院均為三進院,呈四合院式的布局,每個院落正房一般為5間,屋頂為硬山式,兩側廂房各為7間,屋頂為平頂,門樓多為3間。有的房頂還采用了卷棚式結構,這種屋頂結構,因其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多用于園林建筑,在北方地區也是女兒繡樓的標志。院落內精湛的磚雕、石雕圖案與青磚藍瓦、飛檐立柱相互映襯,顯得十分雅致。由于年久失修和人口外遷,大多數房屋已呈破舊狀,但規整的大院格局仍維護著它昔日的尊貴,散落的上馬石,大門兩側的抱鼓石、旗桿墩、柱礎以及影壁墻等依然閃爍著它輝煌的余光。
莊園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院落為趙世德的第四代子孫趙四海所居住的四合院,正房為二層青磚小樓,東西廂房各五間,院內的一株古木,蒼翠挺拔,為小院增添了勃勃生機。趙海金老人至今仍珍藏著一塊光緒年間內閣學士唐景崇等四人聯名贈送的“進士”牌匾。“文革”期間趙氏后人將牌匾鋸成數塊,藏入炕洞內才得以保存,如今拼接起來,成為府上的傳家之寶。
武探花趙玉潤的莊園位于趙世德莊園之南,據當地老人講,十字街以北的大片房屋均屬趙玉潤家族,規模宏大,直到上世紀60年代尚存,如今大部分已廢棄。趙玉潤出生的房屋雖已破舊,但依然存留,成為標準件加工的作坊。趙玉潤為清咸豐二年(1852年)的探花,曾任龍門營副將。他與同科武狀元田在田(山東鉅野人)關系甚密。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派田在田鎮壓捻軍起義,任命為平捻統帥,因軍紀不整,屢戰屢敗,終被罷職。趙玉潤也受到株連,解職回鄉,后自暴自棄,淪為平民百姓,家道也隨之中落。
河北鋪村還留有眾多的歷史遺跡,村中的十字街處,有一座高大的碑樓,內鑲石碑,上書“孔門德行冉子神道碑”,落款為:崇禎五年(1632年)廣平知府劉養粹等同立。這是一處新舊碑并立的景點,前面為新刻的碑,原碑位于碑樓的后面,下部已殘。冉子墓在東行十里的瓜井村。冉子為孔門十哲之一,傳說冉子為療疾,不遠千里到沙河縣朱莊洗溫泉浴,行至瓜井村,口渴難耐,于一枯井中尋得一瓜,食之解渴,后卒于此。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八國聯軍撤出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從西安返京途中,駐臨洺行宮,其先頭衛隊,曾駐扎在這里。1945年10月,中共冀南軍區、太行分區部隊解放臨洺關時,其指揮部曾設在河北鋪村。
在河北鋪村南街的一個巷子里,還發現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駐地”舊址。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1947年秋由河北冀縣宋李莊一帶遷到永年縣臨洺關一帶,學員們散居在臨洺關周圍的10多個村莊。河北鋪村的軍政大學“駐地”舊址坐北朝南,主房5間為清式樓房,分為上下兩層樓房,樓上開有5扇小窗。據村里的老人回憶,當時河北鋪村駐有軍大學員800余人,因受條件限制分散居住在50多戶民宅里,在此居住了一年又二個月。當時,有一位名叫李慶華的河南南陽籍學員,因病在村里逝世,軍政大學為其召開了追悼大會,并葬于村南,墓前立有石碑一通,碑文落款為:軍大三大隊七中隊全體,一九四八年元月。
如今河北鋪村是永年縣標準件產品的集散地,千余家銷售門店生意興隆,滿載貨物的車輛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