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剛回到上虞不久的書法家張立民開始動筆寫他歷時45天的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應特里爾大學邀請,他赴德國開設書法課,還在當地舉辦了兩場書法展覽,傳授中國傳統文化。
特里爾市是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里爾報》以《一些毛筆筆觸,墨和耐心》為標題,用近一個版面介紹這位中國書法家,報道中還特別說明:張立民來自中國文化古城紹興—一個歷史久遠的城市。
特里爾大學發來邀請函
剛過不惑之年的張立民是一名交警,大學畢業后從警已有近20個年頭。他業余愛好寫作和書法。現是浙江省作協會員的他,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文學界》等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刊物上發表過20余萬字的中短篇小說,是上虞很具實力和潛力的作家。同時,自幼愛好書法的他,十余年來于先秦書風研學甚勤,對鐘鼎文特別是《毛公鼎》《散氏盤》《墻盤》等多年臨習不輟,其作品在繼承中國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今年年初舉辦的“墨鳴其妙·張立民書法展”至今讓許多上虞市民津津樂道。
去年4月前后,因為文學創作,張立民結識了德國一位翻譯家,并由此結識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的教師,他們發現張立民不但寫小說,還擅長書法,非常欣賞。于是,相互間在書法方面也有了交流。原來,特里爾大學漢學系一直開設著書法課,書法課老師看到張立民的作品時,深信他能勝任學生們的書法教育課程。
就這樣,張立民通過互聯網開始給遠在萬里之外的德國大學生們講書法課。每次開課,張立民會按學生“點單”要求,把學生們所喜歡的書法作品拍成照片傳過去,讓學生們臨摹。然后,學生們將臨摹作品發過來,由張立民仔細點評。
經過半年多的互聯網遠程課堂教學,特里爾大學漢學系的學生們十分喜歡張立民的教學風格和方式,他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不過癮,希望張立民能親赴德國面對面講課。去年11月,特里爾大學正式向張立民發來了邀請函,同時還希望他在特里爾市的“TUFA”書法藝術中心舉辦一場書法作品展覽。
78歲德國老人成年紀最大的學生
特里爾市位于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摩澤爾河岸,人口僅10萬,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德國的古老文化也同樣深深吸引著張立民。今年4月中旬,他興奮地踏上了赴德進行文化交流的行程。
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設立的“書法作坊”是學生們的一門選修課。根據課程安排,每周上一至兩堂課,每堂課兩個小時。
前來聽課的,不但有漢學系的學生,還有日文系學生、社會上的畫家等。讓張立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年紀最大的“學生”是位78歲的德國老人,譯音名“福地”。老人年幼時曾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早在正式聽課前,他已經將張立民的一篇寫母親的4000多字的散文譯成了德文并在聚會中朗讀。
最后一堂課,學生們送上了香檳和蛋糕
課堂上,張立民給學生們深入淺出地講授中國書法史、各種書體風格以及筆墨技巧,并講解從中衍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每堂課的中間,他還會進行演示。
張立民幽默詼諧的講課風格很受學生喜歡。比如,他演示隸書“止鶴聽琴”時,就會給學生們講,因為琴彈得好,連仙鶴都停止了飛翔,來聽優美的琴聲了。而學生們也喜歡鉆“牛角尖”,會問,鶴是什么?張立民便用作家的想象力告訴他們,鶴是一種善于飛翔的大型鳥類,在飛機發明之前,它是中國神仙出行的交通工具。這樣的解答既能讓學生們聽得明白,還引來笑聲連連。
課后,學生們還喜歡圍著他,讓他講講書法和寫作有否沖突等一類問題,常常一個接一個地追問。張立民也喜歡學生們的好奇提問,相互間因此有了更多更好的交流。
最后一堂課在5月底,這堂課講解的內容是草書,在講到草書筆墨濃淡、節奏快慢等內容時,張立民當場演示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草書書法作品。有學生送上了香檳酒和蛋糕,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中國老師的喜愛。
張立民辦書法展,德國市民看了一次又一次
盡管只是一次民間文化交流,但張立民的到來還是在當地引起不小的反響。根據《特里爾報》報道,特里爾的德中協會也為舉辦展會提供了幫助,并促進了中德文化交流。
為精心準備書法展,張立民從國內帶去了一尺幅的60多件書法卡紙作品和10余幅書軸,還有20多幅扇面書法。同時,他還準備了筆墨紙硯,在課余進行創作。
張立民注意到,特里爾市的不少市民喜歡選擇在傍晚吃飯前后前來靜悄悄地看展覽。其中有位60多歲的老人,用相機把作品拍攝成了一本集子。不少市民還多次前來觀看。
在德國友人的牽線下,5月1日到5月31日,特里爾市一家名為“HEXEWEIN”的酒吧為張立民舉辦了一場計劃外的書法展。《特里爾報》對張立民作了長篇報道。
德國古建筑保護給張立民的啟示
讓張立民頗為感慨的是,他還被德國友人邀請到了家中聚會。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的家庭客廳和房間的墻上都懸掛著原創藝術作品,少則幾幅,多的達20多幅。作品大部分是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等,但來自中國的書畫作品幾乎沒有。
特里爾大學提供給張立民的住所距馬克思故居只有15分鐘的步行路程。有空時,他就會去故居走一走、看一看。特里爾市給他最為深刻的印象是古老建筑保存完好。張立民了解到,德國政府對古建筑保護并不“大動干戈”,更多的是交給普通市民去管理,政府只負責出臺相應的政策。也就是說,除了一些羅馬時期的廢墟和出土的遺跡,完好的古建筑大部分是私人的。比如,他居住的小別墅是19世紀初建造的,城市中還有許多建造于13、14世紀的建筑,這些建筑臨街的還開著店面。當地政府非常相信普通市民保護古建筑使其不受破壞的能力。
馬克思在特里爾有兩個居住過的地方,一個是他的出生地,另一個是馬克思少年和青年時代生活的地方。這個“黑門邊上”的馬克思居住地,現在屬于私人,也開著商店,有人曾經想花巨資購買,遭到房子所有者拒絕,一時傳為美談。張立民認為,古建筑交由普通市民擁有和使用,既是政府對市民表示充分信任的姿態,又可以避免像其他一些國家房子建了不到五六十年便推倒重建帶來的資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