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最后時刻英格蘭隊還是落后一球,不過幸運的是他們獲得了位置絕佳的任意球機會。貝克漢姆在距球門30米之外主罰任意球,對方排出了三人人墻,小貝長途助跑后右腳外側一腳掄圓,球眼看就要飛出界外,但卻在最后一刻轉彎,劃出一道詭異的弧線后直入球網!正如一把“圓月彎刀”!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家運動廠商制作出的足球飛行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對于守門員的挑戰逐漸增大,
“電梯球”“落葉球”“香蕉球”層出不窮,這樣的射門是怎樣形成的?
馬格努斯效應
其實早在1667年,“力學之父”牛頓剛剛23歲時,就已經發現了當一個球體旋轉時,一側會比另外一側更猛烈地擠壓氣體,由此能夠引起更大的阻礙作用,這個現象就叫做“馬格努斯效應”。當足球旋轉起來時,邊界層開始分離,球體的迎風面在前,順風面在后。這種不對稱造就了重力和阻力以外的橫向力,于是,“香蕉球”形成了。隨著轉速增加,這種趨勢更強,而快速旋轉的關鍵在于,出球瞬間要盡可能增大球體前翻滾的轉速。怪不得任意球高手在發球前總要準備一番呢!
有了理論基礎,還要用實驗驗證。物理學們家利用小口徑手槍,向水中射出時速超過100公里的子彈,研判球形的子彈彈頭在水中的運行軌跡,一開始它的運行軌跡是“螺旋狀”。但通過對任意球的觀察,物理學家進一步發現:當“馬格努斯效應”持續到40米左右時,隨著球速的下降,弧線將越來越緊密,最終成為一個螺旋。事實上,如果不考慮任意球中的重力因素,球的飛行軌跡將是一個蝸牛殼那樣的螺旋。這也就是為什么“圓月彎刀”在離球門25~35米區域時威力最大!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美妙的“圓月彎刀”是一點一點磨煉出來的!
踢任意球的秘訣就是速度、旋轉和精度,站在球前,腳觸球時的發力是基礎,任意球高手要結合跑動與擺腿,把整個身體的力量集于一腳,這對于球員的協調性和柔韌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平時的訓練格外重要。
貝克漢姆在成為曼聯隊一線球員之后,他就開始用輪胎作為自己訓練任意球射門精度的一個標尺,把輪胎掛在球門里,小貝每周都會有3天在訓練之后加練50分鐘的任意球。
作為新一代任意球高手的杰出代表,C羅的訓練方法就更為特殊,除了設置“道具人墻”,他還有意識地在練習射任意球時,縮短開球點與人墻之間的距離。按照國際足聯的規定,這一距離應該至少達到9.15米,但C羅經常會把“道具人墻”與球的距離縮短到7.15米。葡萄牙人C羅就是利用這種方式,逼迫自己練出了“電梯任意球”。C羅出腳后足球會急速上升,就算人墻距離只有7.15米,皮球也很容易飛過人墻頭頂,繞開人墻,破門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果你對任意球射門有感覺,那不如勤加練習,比賽的關鍵時刻露上一手,足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