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是歷史傳下來的,當然有點古老。但時至今日,社會如此變化,科技如此進步,文化如此發展,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應與時俱進,從而年輕起來。
一是意境的年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富有蓬勃的革命朝氣和嶄新的藝術境界。如毛澤東的名詞《沁園春·雪》,盡管其中引用了一些古典,但著重描寫了“多嬌”的祖國河山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嶄新意境。是朝氣蓬勃、青春煥發的,讀來鼓舞人心和增長斗志。再如岳飛的《滿江紅》,雖然詞語上有點古,但其豪情滿懷、壯志凌云,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篇,沒有絲毫老氣橫秋之感。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也是氣勢磅礴的青春名句。
二是語言文字的年輕。現在有些詩作咬文嚼字,或過多生僻字句,連高中生都認不出看不懂,一股朽味。這樣的現象如太多,就成了十足的“古董”,年輕人是絕不會看的。因此,提倡現代語言、群眾語言、通俗語言、鮮活語言,是語言文字年輕中的應有之意。這一點,連古人都能做到。如唐詩宋詞很多能入初、高中甚至小學教材,一看就懂,朗朗上口。連沒有文化的人都聽得懂和很喜歡,如李白的《靜夜思》,還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離離原上草”、“誰知盤中餐”、“春眠不覺曉”、“清明時節雨紛紛”、“白日依山盡”等等。還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都是極通俗的語言,至今仍有新風撲面的感覺。
三是風格年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要拘于框框束縛,要自由浪漫一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新詩的特色融入到格律詩詞中來,嘗試老詩和新詩慢慢接軌。
四是隊伍年輕。現在搞格律詩詞的大多是老邁之輩。不少年輕人捧到一本格律詩集,沒法看下去,不要說參與了。這與現在的格律詩詞還老氣有關。因此,格律詩詞的年輕與創作隊伍年輕及受眾年輕是相輔相成的。
格律詩詞的年輕化是未來發展之方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格律詩詞的年輕,是內容與實質上的年輕,不是時間與形式的年輕。強調讓格律詩詞年輕,不是擯棄歷史的精華,而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組成浩浩蕩蕩的詩詞隊伍,加重古典詩詞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比重,讓中華詩詞藝術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