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橫跨中國19個省級行政區、三個地理階梯。在這遼闊的地域上,民眾建造祠堂總的原則是依山傍水,講究風水,但具體到某個地區,也會因地制宜,有些微調與變動。下面以云貴巴蜀、湘鄂贛皖等地為例,探討不同地區的祠堂布局,以及一些主要的差異。
云貴巴蜀:順從山勢
西南地區的祠堂一向是尊重地形地貌。
從現存的祠堂建筑群來看,有的祠堂與祠堂之間連成一體,但又不失個體特征。有的順從山勢起伏,前后建筑高差幾十米,建筑便有了爬坡退臺式之特征,并由此共同構成縱深疊進的院落空間。盡管受地形的制約,但祠堂大多布局緊湊,呈現一氣呵成的整體氣勢和豐富多彩的建筑景觀。尤其是戲樓尺度精巧,院壩小巧玲瓏,戲樓與看廳之間的距離很近,適宜于觀眾與演員的互動。
云貴巴蜀的祠堂大多是單體造型,但屋頂并非千篇一律,有懸山式、硬山式、卷棚式、歇山式等樣式,其造型異彩紛呈。其建筑風格上,一方面兼容周邊的建筑文化特征,一方面又貫通本土的山地文化特色。如祠堂的圍墻,江南一帶多低矮、有洞窗,虛實相間;而云貴巴蜀卻高、實、封閉,體現了獨立的文化內涵。
精致的雕刻裝飾是西南地區祠堂的又一特色。其木雕、石雕均有深浮雕、透空鏤雕,淺浮雕等,透出雅典、精巧的藝術品位。雕刻的作品或脊飾,或山花,或窗花,并不是同一題材,大者如儒家倫理、歷史傳奇,小者如一花一草、一人一物,皆有表現,而且貫穿著一個主題——吉祥。
例如張飛廟。張飛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在四川一帶出土的文物顯示,張飛是個神采飛揚的美男子。然而,在中國小說與戲劇作品中,張飛卻以勇猛、魯莽、疾惡如仇而著稱。張飛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當地居民先在飛鳳山麓建了一座張飛廟。蜀漢末期,云陽又建筑了一座張飛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八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張飛生辰那天,各地民眾在山道上爬行,目的就是到張飛廟舉行祭祀民俗活動。
同樣,張飛廟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坐巖臨江,相互襯托。廟內望云軒、結義樓、書畫廊、正殿、杜鵑亭、助風閣、聽濤亭等古建筑,布局嚴謹,層疊錯落,獨具一格。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余件,以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他文物一千多件。尤其是字畫碑刻,流派紛呈,多出于名家圣手,如漢代《張表碑》、梁時《天臨碑》,宋代黃庭堅《幽蘭賦》、蘇軾《前后赤壁賦》、岳飛《前后出師表》等,早有“張祠金石,甲于蜀東”之說,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建,身在庫區的張飛廟因充裕的歷史價值,不可以淹沒在浩浩的江水之中;又因張飛永不消逝的社會聲譽,不可以淹沒在百姓景仰的淚水之中。于是,國家投資四千萬元,張飛廟由云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溯江而上,向西遷移了32公里,整體搬遷至盤石鎮龍安村。2003年7月19日,原貌原樣的新張飛廟正式開館。遷建后,張飛廟也是充分利用了三峽庫區地形的高差變化,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形成“品”字結構。而且,它基本上匯集了歷代建筑的精華。
湘鄂贛皖:靠山近水
湘鄂贛皖地區的祠堂最典型的布局就是靠山近水了。
明代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一座占地面積近2400平方米的胡氏宗祠奠基在江西省玉山縣官溪鎮。它坐西北朝東南,依山傍水,叢林環抱,有“江南第一祠”之稱。胡氏祠堂按“千長古月”造型設計,三進二廳,平面呈矩形,是一座“縮小的皇宮”。
胡氏宗祠外形就如一條龍,左右各有一口井,為龍的雙眼。主體建筑為廊式開間,中為門樓,三重飛檐,雕刻精致,斗拱疊飾,為宗祠建筑中所罕見。前中后三重以縱軸線次第排開,整體布局井然有序。內分戲臺、中堂、寢廟,兩廂為廂房酒樓。外設照墻、水池。前架為十開間平屋,正中大門蓋有兩重歇山式門罩,典雅大方,氣勢不凡。
胡氏宗祠正前方是清水潺潺、源源不斷的溪流,另配有一池月塘,寓“千長古月”之意。牌樓上“饗保萬齡”四個大字,表達著先祖對后代的美好祝福。正門刻著古樸遒勁的楹聯:“月開十口成千古,水別三溪共一源。”“月開十口”即“胡”字,“三溪”指的是官溪、桃溪和梅溪。
看戲是古代人的文娛活動,戲臺是一個宗族的臉面。胡氏宗祠大門內,就是一座戲臺,二重三疊頂,檐角彎翹,形同樓閣。正臺高8米多,寬9米,進深7米,臺面離地2米。人物圖畫布滿臺上梁、柱,連撐腿也不例外。兩邊設有副臺。后臺較前臺高1.4米,其深近4米,寬13.3米。說它是“江南第一臺”一點也不夸張。
戲臺左右為“報功”“澤德”兩棟廊房,巍峨高聳。臺前與中堂間有一大天井,平坦規整,中堂為祠廟享廳,通體高大,梁粗柱壯,一人難以合抱。檐枋上鋪以斗拱裝飾,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建筑手法,別具風格。明末至民國,多有名班在這里演出。
江西還有一座名祠在龍溪,叫祝氏宗祠。
祝氏宗祠建筑在山腰間,占地近2600平方米,一條龍溪從贛、浙、閩三省交界處流過來,屬典型的坐山面水之作。其建筑為山字形重檐歇山頂,抬梁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分前廳、中堂、后廳三進,內置廳堂、廂房、膳堂、戲臺、跑馬樓及馬廄等。前堂有寬敞的前院,院兩側廂房為二層觀戲樓。中堂和后堂均面闊五間,左名“崇德廳”,右日“報功廳”,分別褒彰祀奉祝氏的“鄉賢”和“名宦”。祝氏宗祠院落外還建有兩座地標式的建筑,一是文昌閣,二是觀音閣。于是,龍溪古村落就顯得更加鐘靈毓秀了。
江西上饒縣應家鄉安坑村,有一條長長的溪水貫穿村莊,兩側翠綠青山相對。在這如詩如畫的環境里,兩座龔氏宗祠并峙古今。據《龔氏宗譜》載:“龔氏十二世祖思信公,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任滿返梓,首議創建宗祠,工成……爰鐫前后浣紗記石雕兩塊于祠內,以寓祖志云。”這兩幅名為“浣紗記”的大型明代青石浮雕,有44組畫面,240多個人物,時間跨度從吳越攻伐到范蠡與西施互訂婚約再到這對戀人隱入江湖為止。自1466年雕刻至今,500多年過去了,線條依然流暢自然,人物神形兼備,顯示了明代藝人卓越的雕刻工藝。
湘鄂贛皖的祠堂依山傍水,其建筑風格分廊院式與天井式兩種,前者最具代表意義。
一般來說,廊院式為大型支祠,或宗祠。其特點是規模大,獨立性大,多為四合院式,由高墻封閉,甚或橫向還會有跨院。而且,大都建在村口或村莊的中心,民房不可貼近,山墻梯級躍落。這樣,就與村民的生活空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肅穆、威嚴,又顯示出了富庶的氣派。可見,這種祠堂是非凡宗族的象征。
另一特點是,空間層次較為豐富,有儀門、享堂、寢堂三進。第一進是儀門,正門樓多是重檐歇山式,有四柱三間二樓,或六柱五間三樓,有的門樓門罩附在正墻之上。儀門外有照壁、臺階,甚或還有廣場。第二進多為正方形天井,天井左右各有數間石柱木梁架構的單檐廊廡。再過天井甬道便到了正廳,一般占祠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用抬梁式、穿斗式架構,上架碩大的月梁、象鼻梁等。屋柱是支撐力的作用點,要承載千秋的重荷,就不可節儉了,至少為十四根。為防雨水,屋檐下用石柱;又為防蟲蛀,內柱為銀杏木。柱下皆有木質或石質的柱礎。這一切不止是從建筑力學的角度考慮,更多的是從祭祖的偉業上做出的精益求精。因為,祭奠儀式都在正廳舉行,不得發生任何閃失。第三進就是寢堂了,這是安奉祖先靈牌的神殿,兩層樓房,重檐建筑,占地面積約為全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地基較正廳高,高臺通常置石雕欄桿,下有狹長天井與中進相通,上設軒敞樓廳。
天井式祠堂為支祠,或家祠,大都是對民宅賦予了新的內涵后演變而來。這里的民宅多為“四水歸堂”制,也就是大門在中軸線上,正中為大廳,后面院內有二層樓房,四合房圍成一個天井,四面屋頂的雨水從瓦溝里降落于天井,一點不流失。然而,民宅規模小,祠堂空間大;民宅天井小,祠堂天井大,于是,就要對民宅進行改造,或擴容。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安徽黃山潛口汪氏大夫祠開建,“于屆第之右,潔地一方,構堂三間,翼以兩廡,前為之門,而垣周之,以奉大夫祀”。于是,明代留下了一座天井式祠堂的代表汪氏大夫祠。
吳越之地:傍依水網
吳越滬瀆之地,也有山,但水網密織。自然,這里的祠堂也就傍依水網了。
祭始祖或始遷祖的總祠,浙西人稱為宗祠,或大宗祠,浙西祠堂也有隨宗族的擴大而設支祠的。某一房族勢力趨大時,又會另建祭祖的地方,命名為堂,如崇仁堂、有序堂等,特指祠堂,而不是家宅名。
浙西人也很講究風水,其祠堂大都臨水而居,有的還人工挖掘水塘,呈半月形。浙西百姓祠堂根據特定“風水”來調整,如榮壽堂為坐西朝東,光顯堂為坐東朝西。
浙西祠堂大部分為合院式,又多為石庫門,并有少量磚線腳,或門罩,以作裝飾。遵守舊制,蘭溪黃店鎮的世德堂就是三進二天井合院式。該祠堂門廳前設有水池,中間辟一條通道前往大門,旗桿石置于池中央,說是風水縈繞。照壁大都設于廣場前方,迎面為牌樓,三間四柱五樓式,隱砌于門廳山墻,且帶磚雕。又,二柱落地,柱腳飾精美的磚雕圖案。屋面最高處居中,漸向兩邊低去,歇山頂。額枋在趨吉心理的鞭策下,以高浮雕的藝術手法表現雙龍戲珠。下設石庫門,門前兩邊各放一尊抱鼓石。
也有大門半敞式,即門廳明間設屏門,或板門,以便出入。八字墻門式,次間是封閉的。這種祠堂大多為三開間門廳,牌樓式大門,木構,從明間檐柱升起,通過斗拱、牛腿承挑,高出門廳屋面,形成獨特的重檐歇山的牌樓。
浙西有種約定俗成的規程,就是民間祠堂面寬不可多于三間。明次間的分布講究對稱,無論縱深多少,主體建筑的前后分布都不會偏離同一條軸線,且前后各部分都不會獨立,由廂房或連廊連為一體。總祠占地面積一般在六七百平方米,構成包括前廳、享堂、寢堂、廂房和天井。
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里的百姓除了硬山式的廳堂之外,還有一種很特殊的式樣,即正廳的中庭獨立三開間,周圍設有回廊,或全敞,歇山頂;或四圍,設隔斷門窗。如蘭溪游埠鎮西姜大宗祠,雖飽經滄桑,但其正廳面目可見,為三開間,設周圍廊。凌空,歇山頂,平面近似正方形,開敞式,前廊設卷棚,出檐深遠舒展,翼角起翹優美。整座建筑沒有彩繪油飾,甚至沒上漆,純粹的原汁原味木構形態。
祠堂的核心是享堂,也就是正廳。因是祭祖的地方,古人在用材、規格、裝飾上格外用心。正廳與門廳可以組合一個院落,一般不設門窗,為敞廳。正廳前辟一天井,與正廳連成一片,兩者相得益彰,使院落更加敞亮。坐在院落,可以看到太陽一天的運行軌跡。每年節祭之際,族人便把始祖或重要祖先的神位,請至享堂,隆重祭拜。
寢堂在祠堂后面,或單層,或樓屋,或開敞式,或開窗式,均設神位分置的專用空間,通常的原則為左昭右穆,明間正中放置本派始祖,向兩側放置歷代祖先,權高位重的祖先神位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其神龕大多制作精細,甚或整石貼面,上雕紋飾;其龕盒木作細雕,或漆,或金彩繪。
浙西祠堂越是古老,相對越是簡樸;越往后走,刻意修飾的成分便越多。當然,修飾多用在表面上、明處,為人一眼可見的地方,而人眼看不到的地方就省去了修飾這個環節。這是古人的一種很現實也很虛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