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霧村,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會澤縣娜姑鎮上,距縣城19公里,距娜姑鎮政府5公里。
白霧村似乎是一個平常的小村,有史以來,人們一直辛勤耕種著村前一展平壩,種植水稻、玉米……主要從事著傳統農業生產;但它的確又不是一個一般的小村,村中至今尚保存的諸多古建筑與遺跡,表明作為會澤“滇銅京運第一站”中心區的重大史實,敘說著昔日不同凡響的繁華與輝煌。
清代康乾盛世時,國力強大,邊疆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當時作為商品流通交換媒介的銀、銅質貨幣,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特別是銅錢的需求量更大。
銅錢的鑄造,清朝初期沿襲明制,在京城設寶泉、寶源兩個中央鑄錢局,由中央統一負責采料鑄造,銅料由內務府專人向關稅機關領取銀兩,多向日本遠程購回,當時已有拖欠情況。當鑄錢量由每年二三十萬串,增加至六七十萬串,銅料的供應更成大問題。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政府廢內務府專人辦銅,改令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八省督撫委員辦銅解京。八省仍主要由日本采洋銅運京,不到幾年,又遭拖欠銅料數百萬斤,嚴重影響鑄錢。
在此情況下,八省改由云南會澤辦銅,“滇銅京運”,是清雍正、乾隆直到光緒、宣統幾個朝代的要政之一。時間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終于宣統三年(1911年云南“重九起義”后)近185年,其中雍正四年至咸豐年間近130年為鼎盛時間,每年辦銅量有五六百萬斤之多。“滇銅京運”,全程10400余里,有水路和陸路。可謂路途遙遠,運途艱辛,運量巨大。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銅政文化”(銅政、銅運、銅商、銅馬古道)成為以會澤為核心的特有文化特征。
“滇銅京運”“銅政文化”的深深影響,在云南分別造就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會澤縣——近已正式批準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滇銅京運”的起點,“滇銅京運第一城”。銅運的組織、集散、交易中心。
娜姑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從會澤出去的“滇銅京運第一站”。銅運古道交會于此。
白霧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白霧村地處娜姑壩子東部,是一個面壩依山、集中修筑的村莊。是“滇銅京運第一站”的中心區,是“銅政文化”的濃縮物化體。
曾似一個小城堡
白霧村不同于一般農村,曾修有城墻,配置炮臺,儼然一個小城堡。銅運古道穿城堡而過。由此可想當時滿載銅料、貨品的馬幫車隊,對管理和安全防衛方面的重視。
城墻建于清咸豐十年(1 860年),歷時三年竣工。城墻沿東西走向的白霧街而筑,東墻長317米,南墻長350米,西墻長273米,北墻長300米。土筑夯實,墻高5.8米,厚3米。城墻東面在德勝橋設卡,南面依城墻置柵子,西、北兩面筑有拱形城門。四圍設有炮臺8座,炮臺位置比城墻高出1.3米,炮口向外朝向村外四方,十分利于防守。
至今,城堡大部分已被拆除,僅東、西、南側仍殘存小段殘墻和墻基。白霧街上有的民宅外墻上還可見射擊槍眼。
遺存諸多“銅政文化”的物化體
白霧村內有東西走向的街道兩條,有一般常有的米市、柴市、豬市、菜市及鐵匠街等規定市場。還有一堂(天主教堂)、二樓(戲樓、青樓)、三院(陳家1號大院、陳家2號大院、劉家大院)、五館(云南會館、通海會館、江西會館、楚黔會館、湖廣會館)。
壽福寺(湖廣會館)
又名禹王宮,系湖南、湖北、廣東籍同鄉會館。占地1950平方米,由山門、正殿和兩廂組成。建筑宏偉,氣勢非凡,今修繕完好。
正殿原供奉釋迦牟尼、禹王、魯班和坐、行祖師等塑像。兩廂為湖廣籍人士集會和商討商務的專用場所。
這里每年都有多次慶典祭祀活動。在干旱年份會舉辦俗稱“打青醮”的廟會活動,人們將木雕祖師抬出游行,求神祈雨,游行隊伍武樂開道,文樂隨行,穿街過田,前呼后擁,民眾夾道,熱鬧異常,成為特有的祈雨民俗活動。
太陽宮(通海會館)
又名通海廟,系滇中通海籍人建造。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占地1563平方米。建筑由山門、大殿、東西配殿及廂房組成。
大殿中供奉太陽、太陰與禹王塑像,東西配殿供奉伏羲氏及神農氏塑像。
建筑用材粗,古樸莊重,石雕技藝精湛,大殿前沿走廊頂部現存部分水墨工筆人物畫,十分精細生動。
三元宮(楚黔會館)
又名三官廟,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
原供奉天、地、水三官,諸葛武侯及貴州土地爺塑像。這里的貴州土地爺,是一位“奶油小生”,實在與眾不同。
財神廟(云南會館)
財神廟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系云南籍人會館。建筑依中軸線布置,由門樓至大殿,隨地勢高差而抬升,其門樓結構形式頗有特色。
新中國成立后,為防土匪暴亂,門樓前還修建了土樓及圍墻。
三圣宮(文廟)
三圣宮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1991平方米,山門臨街,沿中軸線依次建有照壁、門樓、小山門、牌坊、魁樓、大殿,兩側建有東西配殿及東西廂房,共三進三院大小七個天井。
文廟通常是供奉孔子的所在地。白霧三圣宮大殿中供奉孔圣、關圣、文昌塑像,文、武三位圣賢集中一起供奉,故稱“三圣宮”,這也是各地少見的。
圣若瑟堂(天主教堂)
圣若瑟堂是以圣子耶穌之父、圣母瑪利亞之夫若瑟的名字命名的天主教堂。
白霧天主教堂為西式建筑風格,系意大利傳教士出資興建和住持。原址在村另處,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民國2年(1913年)在今址新建。建筑面臨白霧街,教堂通面三間,明間為禮堂,可容百余人禮拜活動,教堂內還設有女修道院。教堂前增建中式建筑風格門樓及兩側耳房。耳房內開設西醫診所,在娜姑地區率先使用片劑、液劑、注射、種痘等西醫療法。
現由白霧天主教教管小組登記使用,每周的禮拜活動照常進行,每年8月15日“圣母升天日”的瞻禮活動則更為隆重。
一方別致的宜居地
白霧村既有田地可耕,又有商機可覓,還有一定的公共娛樂活動的場所,換句話說,這里既有清新田野,又有繁華市井,真是一方宜居之地。
白霧街大戲臺,位于白霧街中西部,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戲臺很大氣,面闊三間寬14米,進深11米,充分滿足當時大戲的演出需求,臺前有一露天場地,可容2000名觀眾。戲臺自修好后,常年都有頻繁的演出活動,演出劇種有京劇、川劇、滇劇、梆子、花鼓戲、花燈。1933年著名的川劇“吉慶班”,在此連演44天,附近幾十里地的農民,舉家擔食前來觀戲,其盛況可想而知。
養濟院,亦稱體仁院,俗稱“老人房”,位于白霧街東北角,是關愛鰥寡孤獨老人、提供社會救濟的場所。
白霧村的傳統民居多院落式,坡頂、土墻鄉土簡樸,當然也有好幾處富商巨賈的住宅、宗祠。陳氏民居,為民國時期白霧鎮民團團長陳炳的住宅,正堂外廊高抬,木雕裝飾精細,庭院寬舒,氣派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