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藝術寓實用性、象征性、裝飾性于一體,是皖南徽州藝術中歷史最久、數量最多、內涵最豐富的品類之一。雕刻是三度空間藝術,雕刻藝術與構成它的材料合為一體,只要材料存在,雕刻藝術就存在。徽州的雕刻藝術可以分為墨模雕刻、硯雕、書版雕刻和磚、木、石雕刻。
據朱平《徽州雕刻》(《志苑》,200 8年第6期)所述:墨模嵌壓而成。墨模由內模和外模兩部分組成。外模又稱外框,是框束內模的框架;內模又稱印版,長方形印版由六塊組成,正、背版分別是文字和圖案,兩邊稱邊版,上、下頭叫模頭版。圓形、六角形、立體形的內模則為四版或兩版組成。墨模印版一般采用石楠、棠梨杞樹等堅細木料制作,也有用銅板制作的。其雕刻技法有淺刻、浮雕、圓雕、立體深雕、陰文、陽文、平刻、雙刀平刻、單刀平刻、臥刀、逆刀等。
徽州墨模印版的制作始于南唐奚廷珪。之前,墨多為手制,稱“握子”。后改模制,有柱形、橢圓形、扁長條形等。奚廷珪改模制以后,一面龍紋,一面字款。龍紋有“特龍”“雙脊特龍”“蟠龍”等,文字為“歙縣李廷邦墨”(奚廷珪,后賜姓李,故或作李廷珪,編者注)、“新安香墨”。同時,奚氏還在他認為最好的墨上捺蓋上“珪”“邦”“寬”的名印,作為記號。
往后,墨模印版的制作愈來愈精細。明中葉以后,隨著邵格之等四大制墨名家產生,徽墨在配料上已趨定制,墨商的角逐便放在了形制墨模印版的雕鏤上,繪刻愈來愈精細。明嘉靖時著名墨工汪春元所制“大國香”墨,長方形,一面篆書陽識“當朝一品”四字,下角楷書陽識“汪春元制”四字款;一面鐫繪海水,一鶴飛翔,上頂楷書陽識“大國香”三字橫刻,秀美精細。萬歷早期吳乾初“萬花谷”墨,圓形,中間隸書陽識“萬花谷”三字;背鐫繪一龍蟠繞鱗爪之間,錯以萬花;側楷書陽識“吳乾初制”四字款。該墨造型精致,層次豐富,雕鏤之精,堪稱絕技。萬歷十一年(1583年)和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先后開始雕刻的墨模印版圖譜《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苑》,為墨模印版經典名品。
硯雕:歙硯雕刻分為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打坯”,即創作構思和構圖,在硯坯上勾勒畫面前、中、遠景的層次;第二道工序是“出細”,在打坯的基礎上精雕細刻,將各個部位的大輪廓進行精心雕琢,做到層次分明,使圖案有立體感。
歙硯的造型唐代一般為箕形,古樸精細,線條流暢。古代以插手為特征,也有圓形。元代以動物造型為多,如臥牛等。明清以長方形、橢圓形為多。技法上有浮雕、淺浮雕、鏤空雕,還有陰刻、陽刻等多種手法。
唐宋時歙硯的雕刻就有很高的水平。唐開元時,婺源獵人葉氏追逐野獸來到長城里,見層層疊疊的龍尾石堆在一起,如城墻一般,石質細潤,瑩潔可愛,于是拿了幾塊回來,粗粗雕刻成硯,溫潤程度大大超過端硯。后來葉氏子孫把硯獻給了縣令,縣令十分高興,又請名雕工精雕細作,遂使龍尾硯名聲大震。宋代書畫家米芾曾得一長方形歙硯,硯雕極為精細,有大小山峰三十座,層巒疊嶂,明暗相間,一直延伸到硯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蕩漾,別有一番情景。米芾以這方硯竟然換得了蘇仲恭的一座豪宅,可見雕刻藝術是何等高超。明代硯雕由技術向藝術方向發展,不僅體現雕刻的精與細,而且注重藝術構思,體現情趣。徽州文化博物館藏有一方明代蛙蜥棲穴歙硯,該硯背面聽其自然,不雕不琢,正面上部亦聽其自然,多坑坑洼洼,疙瘩累累似泥淖之狀,借作蛙棲之處,內可盛水一泓。水邊浮雕小青蛙一只,頭朝右下方,與右邊沿的一只蜥蜴遙相呼應,蜥蜴其身半在硯側,似剛爬上來欲追逐硯左邊的一只正在倉皇逃跑的蜥蜴,整個畫面構思生動有趣,渾然一體,半雕半樸,筆簡趣濃。此硯造型古雅,堪稱硯中精品。
書版雕刻:徽州的書版雕刻始于中唐,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展,明代盛極一時,萬歷年間達到鼎盛。官刻、書院刻、家刻、坊刻齊頭并進,刻鋪比比皆是,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一大派別,世稱“徽版”。徽州版畫便是在徽州刻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大藝術派別。
磚、木、石三雕:徽州民間磚、木、石三雕工藝主要應用于祠堂、牌坊、民居等建筑物的裝飾和家具上,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磚雕的制作過程分為三步,首先精心篩選純細無滓的黏土燒成青磚,其次由磚雕藝人構思圖案,鑿出大形狀和立體層,俗稱“打坯”,然后精心刻修,局部“出細”。磚雕圖案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較為常見的是戲曲故事和花草動物,諸如“古城會”“打金枝”“梅蘭竹菊”等。藝人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歙縣博物館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鐵锏的圓雕菩薩。據說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用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磚雕一般裝飾在民宅的門罩、門樓及官邸、祠廟的八字墻上。
木雕在“三雕”中數量最多,遍布民居、祠堂等建筑物木結構的各個部位,如梁架、隔扇、檻窗欄板、欄軒、掛落等,藝術質量也最精。明代初期,徽州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雅拙粗獷,以平面淺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漸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入清以后對木雕裝飾美感的追求更強,涂金透鏤,窮極華麗,極為精工。民居木雕取材以柏、梓、椿、桷、榧、銀杏、杉樹為主,家具木雕以紅木、烏木和楠木為貴。木雕題材以江南民間吉祥圖案、宗教人物、戲劇故事、山水、花鳥蟲魚等為多,少數由藝術家參與的木雕在選材上顯示出較鮮明的文人繪畫情調。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內,有80余扇木雕屏門隔扇,雕工精美,正廳10扇荷花圖、22扇鹿嬉圖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惟妙惟肖;前門樓兩根門柱,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后一根為“九龍戲珠滿天星”,整柱滿雕,氣勢磅礴,堪稱現存徽派木雕的代表作品。
石雕有圓雕、浮雕、淺圓雕、透雕等,大部分是在石結構的建筑物上,如橋梁、牌坊或民宅的基礎部位以及祠堂的石欄板、云鼓、須彌座上。西遞村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峋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刻工精美至極。呈坎寶綸閣石欄板上有二十幾塊不同形狀的夔龍圖案,北岸吳氏宗祠前石欄板雕有西湖六景。安徽黟縣胡文光刺史坊的石柱上還有12個丁字拱,站立著12個人物圓雕。這些都是徽州石雕中的精品。石雕所用石料多為褐色的茶園石和青黑色的黟縣青石,質地堅硬,幾百年風雨剝蝕仍栩栩如生。
竹雕:又名竹刻,常見器物有筆筒、帽筒筆擱、扇骨、竹筷、筷筒、竹聯、竹杯、簽筒等。竹面潤滑、筆畫纖巧細膩,故雕刻技藝較木雕為難。古人云:刻竹“竹之面,以不見刀路為妙;竹之地,以潔凈無瑕為貴”。清代歙人方挈,工詩、善書畫,尤擅刻竹,有“絕技”之稱。民國《歙縣志》記載,方挈“善刻人小像于竹臂閣或筆筒,以其技遨游吳越間,嘗為釋六舟達受作廬山行腳圖像,須眉畢現。又為阮文達作八十歲像,更佳”。另一位歙縣人張立夫,也善于刻竹,黃賓虹曾為其作傳,稱他“出其余暇,鐫竹杖、筆格諸銘,人尤珍之”(《四巧工傳》)。徽州竹雕最為常見的為“竹刻煙筒”,特別是文人雅士所用煙筒,多有題詠,或刻有梅蘭竹菊圖案,尤為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