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由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步伐也逐漸加快。我本文介紹了生態城市規劃中“控制城市人口”等幾項原則,并結合我國實際論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具體要求,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生態城市提供幫助。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原則;設計要求
隨著我們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日益重,生態城市規劃已經成為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中一個重要部分。生態城市的概念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理想國”,國際上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通常來說,生態城市是指以生態與人類協調為城市性質、目標與特征.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整體和諧與科學發展的城市類型。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等特征。我國總體城市化水平還不是很高,但東部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城市化發展的“超速”階段,在城市發展建設上構造一個內部結構合理、系統功能強大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這可克服城市發展規劃“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模式。因此,研究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及設計要求對指導生態城市實踐有重要價值。
一、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
聯合國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原則,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該計劃提出了“生態保護戰略、生態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的保護、將自然融入城市”五項生態城市規劃總體原則。依據聯合國生態城市規劃原則,結合國情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原則。
(一)控制城市人口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我國城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隨之帶來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地方政府于是從政策層面控制城市人口的膨脹,但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時期,大量農村與城鎮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越大其就業和魅力就越大,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口的涌入。城市的健康發展需要適當調控外來人口,但并不是指硬性限制,以保證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承載力。但是,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趨飽和,城市功能難以滿足膨脹的城市人口規模,應在城市附近積極發展副城、衛星城、新市鎮,嚴控大城市人口規模。因此,找出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平衡點是生態城市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
(二)控制城市土地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在逐年減小,大城市中此問題尤為突出。要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擴大城市規模,而城市規模擴張與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態系統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協調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間關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關鍵。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集約節約土地資源是保證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政府相關部門應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城市生態系統狀況,制定城市土地規模的發展戰略,評估城市土地規劃方案,合理規劃工商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森林、自然水體等,以支撐城市的科學發展。
(三)合理城市布局
合理的城市布局是以城市功能為依據,按照協調發展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為基礎進行城市布局,確定城市規模、等級、地位、作用和職能分工,以點帶面地輻射帶動區域內各城鎮和廣大農村的生態化發展,促進區域發展生態平衡。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協調幾類關系。一是協調生態農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生態農業是農業與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結果,需要調整生態農業的產業結構,促進其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發展。二是協調城市綠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已無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基礎,而城市綠化發展是城市經濟生活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重要標志。生態城市規劃要將城市綠化因素列入城市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打造“以人為本”,美麗、安全、清潔的生態城市。
(四)符合法規標準
建立完善生態城市的立法和標準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前提。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可使生態城市建設更為正規,法規對生態城市的科學管理與規劃有重要意義。加強生態城市法制建設,需要建立健全生態城市法規,研究合理方法促使社會遵守生態城市的法規,如有人違反法規時有良好的司法介入程序,達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治目標。生態城市規劃標準是為實現城市規劃目標而制定的指導城市規劃的準則與規定。生態城市規劃標準的制定可實現城市規劃在考慮生態環境的情況下,使其管理更為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提高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步伐。生態城市的標準在國外有《生態城市的判定標準》、《生態城市的建設內容》、《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等。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城市結構、交通、能源物質流、社會經濟議題等四個方法。國內標準有《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暫行)》等。
二、生態城市的設計要求
生態城市的設計以“山水城市”、“綠色城市”為目標,要求城市的規劃設計既要符合城市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又要把生態因素充分融入設計中去。
(一)優化生態城市的空間構架
生態城市具備自然、美學、文化的三重屬性。自然屬性是本質屬性,美學屬性是人們的主觀評價,文化屬性是其精髓內涵。優化生態城市的空間構架,首先要以構建現代生態城市為目標,采取組團式等布局模式優化城市內部空間布局,設置森林、水體、草地等生態隔離帶。其次是充分規劃利用城市綠地系統,使城市綠地與山、水、林、田綠化連成一個完整的綠地生態系統。再次是合理規劃城市水體系統,將江河湖海與地下水系統統一規劃,并可考慮設計相關景觀,既符合生態屬性,又考慮城市美學和文化屬性。
(二)完善城市要素的生態設計
城市的要素由街道公路、橋梁、住宅區、商業區、景觀區等組成,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時,也應注意城市生態環境,處理好構建生態城市的多重關系,包括建筑景觀與自然山水景觀的關系,街道公路中人與車的關系,城市綠化與文化特色的關系,商業區、住宅區與景觀視覺走廊的關系,歷史性建筑與現代建筑間的關系,城市光照、通風、溫度控制間的關系,城市交通網絡、交通工具、交通對象、交通樞紐間的多重關系。從而不斷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總體設計,加強濕地、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規劃,也加強城市綠地、生態公益林、沿河生態綠化帶、綠色公園等設計,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平衡城市的生態環境。
(三)尊重生態城市的歷史人文
生態城市設計要符合生態環境,也要符合城市的歷史人文內涵,不斷采取現代理念構造崇尚歷史文化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設計中要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以主要街道和高架路為中軸,做好高層建筑與城市的相互協調,構造城市的藝術形象。
(四)規劃城市水源的循環系統
合理規劃城市水體系統,推廣各種節水、節能建筑和城市管網,使城市建筑內用水的循環,設計出性能良性的城市管網循環系統。因此,城市設計要不斷完善改造雨污管網,下水道口采取隔油隔污技術,規劃建設一定能力的污水處理中心。郊區設計則要保護農田灌溉水源,控制農業、禽畜業生產對水源的污染,通過河口濕地、植樹造林等達到凈化水質、保護飲用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三、結束語
本文的研究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出了規劃原則與設計要求。生態城市的發展思路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全面協調社會、經濟和環境間的關系。在理論上研究探索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與設計要求,為城市規劃設計部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為優化生態城市的空間發展、城市要素、文化定位、水循環的設計提供了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