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具有重量輕、抗震性能好、施工簡單容易、工業化機械化程度高、環保美觀等特點,被現代建筑廣泛應用,而且也符合我國居民居住的要求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技術要點。
【關鍵詞】鋼筋 混凝土
隨著近些年來地質災害(比如洪澇,地震,泥石流)的頻繁發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避免這些自然災害的重要性。其中在住房中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就是其主要的一方面,因此,目前,我國小高層建筑結構絕大多數都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這種結構體系給居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居住的舒適宜人,更是居住的安全,特別是在遭遇地震、臺風等突發性危險工況時,這種結構具有較好的抵抗能力。
一、施工技術流程
1、柱模加固
為防止脹模、錯位、結構斷面尺寸超差、位置偏離等質量缺陷,模板的支撐及加固體系應符合模板專項方案要求,梁柱節點位置模板支設及加固情況應認真檢查。
2、柱腳處理
為防止柱腳漏漿,在澆筑梁板混凝土時,一定要派專人對所有柱腳進行收平,在框架柱腳模外側釘條形層板也是防止柱腳因縫隙太大而漏漿的一個很好的措施。
3、上下層柱接頭處理
在已澆筑完混凝土的柱子上口外側貼一道寬為3 cm 的泡沫雙面膠,上層柱外側柱模與下層柱混凝土搭接長度為150~200 mm。經過這樣處理后,既能有效防止柱腳漏漿,還能確保上下層柱接頭不錯茬。
4、安裝鋼絲網隔斷的時間點
安裝鋼絲網隔斷的時間是在梁筋骨架綁扎好還未放入梁模前,一旦梁骨架落入梁內就給鋼絲網安裝帶來很大難度,而且難以保證安裝質量和效果。所以在此過程需要格外的注意。
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中的質量問題分析
1.混凝土工程
一方面是拌合物不達標,因施工人員操作不當或者缺乏相關知識,導致拌合物質量偏離標準和要求,如不按標準計量拌合物的成分,甚至忽視計量;石灰和水分的比例失調;不會根據石料等物質的含水率調整配合比;甚至部分工程偷工減料等,這些不當行為或大或小的影響著建筑結構的整體可靠性。
另一方面則涉及到澆筑和養護工序,由于混凝土厚度較厚,內外溫差難以控制,其降溫的速度更是一個難題,同時因不均勻、不及時的振搗導致出現漏振、漏漿、過振等不良現象,進而在混凝土表面出現離析、孔洞、蜂窩等問題,最終還是影響建筑結構的整體可靠性。
2.梁柱節點
梁柱是框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鋼筋縱橫交錯,節點的構造的復雜程度較高,加上是高空作業,加大了施工難度,因此梁柱節點也就成了問題高發的施工環節,其中中間梁柱的施工問題尤為突出,綁扎箍筋時十分困難。再者梁柱完成下沉后,使在下部實施箍筋時難度增加,無從下手,導致有的施工單位不是偷工減料,就是不做任何箍筋措施,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程的整體質量。[2]為解決這個難題,施工人員想出了很多辦法,如通過事先設置兩個開口,然后對向的拼合箍筋實現綁扎箍筋的目的,看似可行,但是它違反了箍筋封閉的要求,以及箍筋末端要留有彎鉤的規范。
3. 搭接柱縱筋
相關規定中明確指出,如果被允許的矩形結構中存在異型柱縱筋,應優先通過對焊接或者機械連接的方式,然而部分施工單位往往貪圖方便、降低造價使用搭接的方式,造成柱縱筋與箍筋的連接不密切,并且隨著柱截面的不斷減小,逐漸削弱了柱截面中的有效面積,大大降低了鋼筋搭接的牢固性與可靠性。
4.保護層厚度
如果厚度偏小,則無法保證施工質量,若厚度過大,又會造成構件表面出現裂縫現象,因此將保護層的厚度偏差控制在5㎜以內是有充分理由的,但實際施工中很難將其偏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一般情況下,在直徑較大的柱箍筋,較小的間距以及較多的肢數的影響下,會導致在安裝時只能將外箍筋中局部內凹,無法實現內外箍筋的完全重疊,影響模板安裝,對此,有的施工單位為了更好的完成模板安裝會將盡量將箍筋做小,但這會造成厚度偏大,影響相關性能。
三、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質量的控制對策
1.混凝土質量控制
首先是在攪拌混凝土時,施工人員應按要求計量各種物質,配置物質比例,根據含水率的變化調整物質配合比,并加強度攪拌過程的監督。然后制定相對科學、合理的澆筑方案,其中斜面分層澆筑方式較為妥當,并詳細安排澆筑順序、流向、搭接時間等,將最佳的搭接時間控制在5h內,對混凝土作及時、均勻的振搗操作,在澆筑混凝土之后要對其進行刮平操作。[4]此時應選用長刮尺,并用貼滾筒對初凝前的水凝漿作兩遍碾壓、壓實操作,加強監測混凝土的內溫,通過這些操作事項,可以有效的防止漏振、離析、裂縫等的發生。
2.梁柱節點的質量控制
在施工過程中,框架梁柱的節點是工程的重要工序,也是施工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因為根據相關抗震規范要求“強柱弱梁,強剪若彎”,“強節點若構件”,這可以保證建筑物在遇到強震時不會坍塌。由于該處鋼筋最密集,箍筋漏放,少放等現象嚴重,所以,務必要引起施工人員高度重視。
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梁板的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搗法,這樣可以增強高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接面的緊密性,減少收縮。(2)加強混凝土的養護,特別是梁,除了板面要澆水以外,還要在板下梁側澆水,在腳手架沒拆之前,可以用高壓水槍對梁進行澆水養護,同時推遲梁側模的拆模時間。(3)節點處的混凝土實行先澆高強度混凝土,后澆低強度等級的混凝土,要嚴格控制在先澆筑混凝土初凝前繼續搗梁木板的混凝土,要事先做好技術交底和準備工作。
3.柱縱筋搭接的質量控制
為保證柱截面的有效面積符合要求,應嚴格按照施工標準進行矩形搭接,即采用機械連接的方式或者對焊接的方式完成搭接工作,因此施工人員在按照相應標準搭接柱縱筋時,必須將柱筋下部的搭接末端延伸至15㎝,同時將延伸部位的末端向外作1d的彎折操作,使柱縱筋上部和下部的軸線對齊,最后在彎折處作構造焊接處理,該種方式不存在額外的工作量,同時解決了原有的問題。
4.保護層的厚度控制
保護層厚度一定要適中,這樣就不會影響混凝土對鋼筋的握裹力,從而鋼筋混凝土就能夠共同受力當然也就不會引起開裂;如果保護層厚度偏大,構件的有效截面就會減小,構件就會比要求的承載力小,就必然會造成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構件表面容易開裂,根據相關規定: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于40毫米時,應該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措施。
在控制其厚度時應該嚴格會審圖紙,然后針對鋼筋密集區域,梁柱交接處作放樣試驗,保證鋼筋的精確度,在綁扎箍筋時應設置適當數量的墊塊,安排好墊塊間的距離,提高梁柱和箍筋加工的精度,便于合理的安裝模板,從而有效的減少錯位等問題,盡量將保護層的厚度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結語
綜上所述,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優點較多,對加快施工進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施工中還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應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其次,要不斷的進行工藝創新,以此提高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施工質量,為社會建造精品工程。
參考文獻
[1] 陳榮國.淺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常見問題[J]. 建筑工程.2012 (30)